额济纳汉简研读班的部分成果,以读史割记。额济纳汉简研究的形式,刊载于《
历史研究》2006年第2期和第5期,其中包括
谢桂华、
刘乐贤、
邬文玲、趟宠亮、张忠焯、庄小霞等六人的一组文章和马怡的一篇考证性长文。
《额济纳汉简释文校本》则是研读班的最终成果。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额济纳汉简释文校正,汇集了读书班诸位同仁提出的释读和校改意见,一共对五百余枚中的近三百枚简的释文和说明文字作了校正。由邬文玲执笔整理而成,整理方式请参见《凡例》。二是额济纳汉简研究,收录了读书班成员以额济纳汉简为中心的研究论文28篇,内容不仅涉及释文订误、术语考释、简形制等基础研究方面,而且广泛涉及了政治事件、法律制度及用语、文书运行、边境防御、社会经济、
历史地理学、生态环境、职官、数术、改元、历谱等诸多领域的应用研究。其中部分文章曾在报刊上发表,此次收录,有的作者作过补充和修改。所收录的文章,只代表作者本人的意见,未经集体讨论定稿。之所以如此处理,一方面想要延续研读班自由讨论的气氛,另一方面也有文责自负的君子之约。学术研究,总是在不断的讨论中得以拓展的。此外,鉴于
额济纳汉简多出自
额济纳河流域的居延汉代烽燧道址,这些经科学发掘的遗址跟所出汉简的内容密切相关,二者可以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因此我们特别邀约发掘主持者、《额济纳汉简》主编
魏坚先生提供大作。感谢魏坚先生的大力支持,提供了与昌硕先生合撰的《居延汉代烽燧的调查发掘及其功能初探》一文。我们将这篇文章收录其中,使得本书的体例更形完善,更可以为注意及此的读者提供便利。
居延盐的发现--兼说
内蒙古自治区盐湖的演化与气候环境史考察河西地区汉代文物资料中有关竹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