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台(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简称:RTHK)简称“港台”,成立于1928年6月28日,前身是为香港市民于1923年自发成立的香港无线电广播社,是中国香港广播史上首家广播机构,也是中国香港唯一的公营广播机构。现为
香港特别行政区商务及经济发展局辖下的部门,其首长是由政府委任的广播处处长担任。
1948年8月,电台取消“ZBW”和“ZEK”的呼号,正式命名为“香港广播电台”。1970年,港台成立公共事务电视部,1976年易名为“香港电台”。后又被称为香港公营广播机构,制作的电视节目通过协议由亚视和无线两家商营电视台播放。1997年,香港回归后,每年会在
金紫荆广场举行升旗礼,并在会展中心举行庆祝酒会。相关仪式及活动过去多年皆由香港电台的一般节目组、公共事务组及教育电视部轮流制作。 2005年,香港电台与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达成合作协定,作节目的转播。2020年,
香港特别行政区终止模拟
电视广播,进入全面数码电视广播时代。
香港电台虽然公布了《
香港特别行政区电台约章》,但却有多次抹黑政府部门的事件发生。2019年9月,香港电台分别就港铁太子站、
荃湾和
马鞍山市等地黑暴事件展开四集节目,被批评以偏概全,涉事节目已全部下架。
香港商业电台节目《在晴朗的一天出发》主持人2020年曾以“支那人样”一词,形容东方人面部特征,被公众投诉,
通讯事务管理局向
香港商业电台发出劝谕。2021年,香港特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邱腾华提到,港台在过去两个年度内七度被裁定投诉成立,一个严重警告、三个警告及两个强烈劝喻。港台多次违反条文,引发公众关注,事态十分严重,并需要正视。
香港电台首要任务是在新闻、时事、艺术、文化和教育方面提供有特色、高质素和多元化的电台、电视及互联网节目,服务广大观众和听众。下设行政部、电台部、电视部、教育电视部和制作事务部。主要责任负责制作
多媒体节目,提供资讯、教育及娱乐,报道本地及国际大事与议题,协力推动
香港特别行政区文化,提供自由表达意见的渠道。
发展历程
20世纪初
香港电台的成立可追溯至1923年,一群香港
爱好者自发成立的香港无线电广播社。1928年政府拨款资助其以“ZBW”呼号正式启播。1929年底,该台开办了新闻报道和天气报告节目,还以月薪150元聘请钟夏士彬女士担任第一位节目主任,并以70元报酬邀请一个歌剧舞剧乐队在周未节目中演出。
20世纪30年代
1935年中文台成立,台号ZEK,成为香港电台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939年1月1日,该台开始由邮政司接管,另外设了一个广播咨询委员会协助管理。ZBW电台开办了中文粤语节目,播音时间逐渐增加为每天7小时,中英文分时段播出。节目内容包括转播英国BBC电台节目,定时播出新闻、天气报告、股市行情和英美股票价格,播放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唱片等。
20世纪40年代
1941年1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火蔓延至香港,香港沦陷。至此,香港广播事业进入了三年零八个月的低潮时期。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香港电台再次由邮政司接管,并对电台设备进行修理和补充。
1945年9月15日,恢复中英文台广播。1948年8月,电台取消“ZBW”和“ZEK”的呼号,正式命名为“香港广播电台”。
1949年3月22日,港英政府,批准英国丽的广播公司(Rediffusion)在香港开办
有线广播,中文名字定为 “丽的呼声”。
20世纪50年代
1956年7月23日 , “丽的呼声”第二个中文台 “金色电台” (Gold Network)启播,除播5小时普通话节目外,主要播7小时粤语、2小时潮语、1个半小时沪语等方言节目。1959年,“丽的呼声”听户达6.5万,听众约100万。
1958年,香港电台纪念广播三十周年,推出特备节目《三十而立》。
20世纪60年代
由于
晶体管收音机大量上市,收音机骤增,到1965年,当局发出的收音机牌照已达13万个,估计实有收音机用户超过60万。鉴于牌照制度执行困难,当局于当年取消了收音机用户申领牌照的办法。
1969年
九龙塘广播道30号“广播大厦”于4月25日启用,成为香港电台总部。同年,使用圆形由英文及中文组成的新台徽。另外,首播全港第一个电台“烽烟”节目《电话说心声》。
20世纪70年代
1970年香港广播电台成立“公共事务电视部”,并开始制作时事及公共事务节目,供持牌商营电视播映。后来随著电视的普及化,香港电台制作的电视节目亦开始多元化,继有电视剧、纪录片、综合节目、文教节目及教育电视等。于1976年与教育司署(教育统筹局前身)属下的
中国教育电视台合并,更名为“香港电台”(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简称RTHK)。
20世纪80年代
1980年4月1日,中英文台开始24小时广播。同年,香港电台推出全港唯一附手语长筹节目《时事摘录》。1984年成立的广播事务检讨委员会,曾经建议香港电台脱离政府架构,确立编辑自主。虽然港府最后决定把建议搁置,但进入80年代,编辑自主无论在理念上,或在实际上,在港台内部已经明显独立。
1986年 ,香港电台电视部迁往前佳视大厦,命名电视大厦。 同年,张敏仪任广播处长,在任13年,是首位华人兼女性广播处长。1986年11用,港府决定广播电台相对独立,由一个管理委会管理,但仍是以公帑经营的广播机构,也可自由接受赞助和捐款。1987年2月,第三台晨早新闻及时事电台节目《Hong Kong Today》。
20世纪90年代
1994年设立香港电台联网版RTHKwebsite,为本港第一间将电台及电视节目作互联网上广播的传媒,开拓新的广播科技,在网上提供新闻简报及少量电视及电台节目。
1995年,香港电台和政府签署“架构协议”,列明香港电台享有编辑自主的权利,香港电台开始与广播事务管理局每年签署谅解备忘录,承诺遵守其订下的节目标准守则。广管局监管商业广播内容的程序,同样适用于处理公众人士对香港电台内容投诉。“架构协议”和广和运管局的“节目标准守则”基本上确定了香港电台的编辑理念和运营策略。同年,香港电台成功取得同步直播LiveRealAudio的科技,与
美国ProgressiveNetwork合作,在香港立法局选举日,进行了全球首次36小时的电台网上直播。
1997年3月31日,香港电台普通话台成立,为香港唯一一个普通话频道,取代原有第七台之服务。同年中国香港回归后,每年的7月1日都会在金紫荆广场举行升旗礼,并在会展中心举行庆祝酒会。相关仪式及活动过去多年皆由香港电台的一般节目组、公共事务组及教育电视部轮流制作。
1999年,香港电台为了加深公众对有关广播电视节目规制的认识,开展了“媒介识读”推广工作,以培养家长和学生观看电视节目时的判断力,帮助家长学会如何参考电视台提供的节目数据为子女选择合适的电视节目;电视部制作了十集名为《传媒万岁》的传媒教育电视节目,又举办老师与传媒工作者对谈会,唤起社会人士对传媒的关注。2001年,香港电台推出第二辑传媒教育节目《点解儿童不宜》。
21世纪
出于对
数字技术的回应,香港电台一方面启动
数字电视试验,另一方面“全面拓展网上广播服务,每天直播全部电台频道和所有在黄金时段播放的电视节目,提供网上即时新闻文本;2001年新增免费订阅网上新闻速递,并提供可以下载的电子版本,方便用户随时浏览。香港电台网上广播站除提供网上直播外,所有精彩内容均会存档一年。至2003年1月,香港电台网上广播站点的浏览到访次数已增加到每天820万人次。
千禧年后,香港电台与内地合作不断加深, 2005年 ,香港电台与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达成合作协定,作节目的转播。2021年2月12日,香港电台发言人表示,根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不允许
继续在中国境内落地,对其新一年度落地申请不予受理,香港电台12日23时开始,不再转播
及《BBC时事一周》。2023年开展新一轮合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向香港电台赠播的专题片《领航》《解码十年》等8部党的二十大原创精品节目,为香港同胞带来更多丰富贴近的新闻报道和视听精品内容。自2020年7月1日起,香港回归庆典仪式制作权从香港电台改由
电视广播(TVB)负责。
2020年11月30日晚上11时59分,
香港特别行政区终止模拟电视广播,并于12月1日正式进入全面
数字电视广播时代。香港目前绝大部分市民已为全面数码电视广播作好准备,只有约2.2%住户,即约58000户仍然使用模拟电视。
电台管理
企业文化
香港电台是香港唯一的公营广播机构,其首要任务是在新闻、时事、艺术、文化和教育方面提供有特色、高质素和多元化的电台、电视及互联网节目,服务广大观众和听众。港台的编辑方针完全独立,所制作的节目均遵循其《节目制作人员守则》订明的专业标准。在推普方面,普通话台每年举办「粤港澳普通话大赛」「大专普通话辩论赛」「普通话节」系列活动,都在城内引起很大反响。近年来香港电台致力加强与内地同业合作,普通话台有得天独厚的语言优势,成功举办了以「长三角、泛珠三角两大经济区域的合作前景」为主题的「三江论坛」和「站在9+2最前沿」泛珠三角大联播等。
香港电台的抱负是,成为新媒体环境中举足轻重的公营广播机构,并以制作多媒体节目,提供资讯、教育及娱乐,适时与不偏不倚报道本地及国际大事与议题,以及协力推动香港的多元开放文化为自己的使命。
隶属机构
历任处长
发展趋势
2019年8月,
香港特别行政区市民万人抗议香港电台。香港政研会向香港电台提出要求,希望香港电台将用作回放节目的过剩时段,开放给民间以制作市民发言节目,实现言论多元化,保障不同立场言论自由。香港电台占有大量社会资源,而电视收视率、电台收听率、网络触及率皆呈现大幅下跌趋势,电视频道更被审计署披露平均收视率维持极低水平0.1点即6400人,节目回放时间更高达全年4877小时(每日13小时),严重浪费宝贵社会资源。香港市民抗议活动将促进改善香港电台的运营质量的改善。
2021年,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向立法会提交文件指出,将于电台及电视同步推出新节目《谈规划论选举》,透过官员的访谈,向公众介绍“十四五”规划及完善选举制度的详情;《湾区生活一小时》节目分享各行各业在大湾区的发展经验,让市民加深了解大湾区各城市的生活文化。在工作人员管理方面,港台将开展制定部门的整体人力资源策略,审视及理顺节目主任职系的角色和核心职能、技能要求和工种安排。港台亦会检讨及加强对合约员工及第Ⅱ类服务提供者的管理及安排,以确保效率和成效;并制定适用于各类人员工作期间及工作以外的行为守则,妥善管理利益冲突及导致违规的风险,以保护港台形象和
公信力。
电台节目
广播节目
香港电台拥有七个电台频道,以
粤语、普通话、英语提供广播节目
电视节目
网络服务
香港电台提供的网络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电台约章
为了规范香港电台管理,1991年,香港电台提倡进行“电视节目欣赏指数调查”,尝试弥补传统收视率调查在评估非商业性节目上的缺陷。根据政府公营部门改革的安排,1993年香港电台和政府签署了第一份“架构协议”,两年重订一次,明确双方的权责,1995年的架构协议列明香港电台享有编辑自主的权利。当年,香港电台开始与当时的广播事务管理局每年签署谅解备忘录,承诺遵守其订下的节目标准守则。广管局监管商业广播内容的程序,同样适用于处理公众人士对香港电台内容投诉。“架构协议”和广管局的“节目标准守则”基本上确定了香港电台的编辑理念和运营策略。
2010年8月公布《香港电台约章》,约章要求香港电台作为香港的公共广播机构,需要达到让市民认同公民身份及促进公民社会发展的公共目的;方法包括:1、提供准确而持平的新闻报道、资讯、观点及分析,以加强市民对社会、国家和世界的认识;2、增加市民对“一国两制”及其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实施情况的认识;3、提供让市民了解社会和国家的节目,培养市民对公民及国民身份的认同感。
影响与评价
香港电台在运作管理方面,不同于香港 商业电台和
香港新城电台,它属于非持牌机构, 不受《广播条例》和《广播事务管理局条 例》所管制。香港电台虽然不是法定的公共广播, 但是它已是大多数香港市民心目中的公共广 播机构。大多数香港市民不希望港府部门干涉,而是希望通过民间组织,不牵涉任何政治利益的人群来为香港电台未来的发展服务。对未来公共广播的发展不需要任何政治利益的牵连。
2003年,香港第二期“电视节目
欣赏指数的调查结果显示,“时事及公共事务”的节目表现最佳,总平均欣赏指数达73.85分,而“资讯”及“娱乐”节目所得的总平均欣赏指数则分别为70.83分及69.02分,成绩稍逊。在“欣赏指数”排名最高的前20个节目中,香港电台制作的电视节目人围最多,达到了10个。在各电视台的欣赏指数方面,香港电台以73.83分居于首位,“香港电台”终占据着全年最高评价欣赏指数的地位。但是,并不是“香港电台”在所有的节目类型上均占据优势地,“香港电台”的优势主要是在“时事及公共事务”和“资讯”类节目,而在“娱乐”类节目方面,并没有显著的领先地位。香港电台始终是“电视节目
欣赏指数”调查的主要推动力,以发展出和收视率不同的专业节目评估方法。
香港电台以编辑独立的原则努力实践着公共广播的理念,其政府部门身份却让它处于一个尴尬境地。首先,香港电台与政府间的紧密关系已经成为一种政治包袱。香港电台的运营经费来自政府的一般收人,当它坚持“非政府”的立场对政府的政策进行监督,而不是宣传政府政策时,政府就会疑虑香港电台以“新闻自由”的名义进行“政治干预”。其次,对于运作灵活、竞争激烈的媒介行业来说,香港电台的政府部门身份对其发展起到了极大的阻碍作用,严重影响了媒介机构的创新性。再次,香港电台在人事任命、财政和行政运作等方面都完全受控于政府的掌管之下,对广大民众来说,这样的运作方式会使其在监督政府、确保编辑自主等方面的
公信力大打折扣,严重影响香港电台在香港市民心目中的权威性。虽然香港电台作为香港公共广播的旗舰在公民社会发展和公民意识普及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香港电台现有体制已经极大地限制了其作为公共广播机构的职能的发挥,香港公共专业联盟甚至在意见书中表示:已经令香港核心价值响起警号,新闻自由及言论自由出现倒退。
相关事件
政府警示
作为特区政府
商务及经济发展局辖下的一家机构,香港电台已经不是第一次抹黑政府部门了。2019年9月4日至11月13日期间,香港电台分别就当年港铁太子站、
荃湾和马鞍山等地发生的黑暴事件展开四集节目,被批评论警察执法行动欠持平、属一面之词、以偏概全,涉事节目已全部下架。2019年11月15日播出的那期,更以歌颂手法美化暴徒恶行,港台兼职记者朱梓莹还因涉嫌在
油麻地参与暴动被捕。2019年12月22日,乱港分子在中环爱丁堡广场侮辱国旗,在警察拾起国旗时施袭,香港电台则形容为“有人还击”,警方为此致信广播处处长梁家荣,批评相关报道不负责任。2019年8月,爱港团体发起“万人包围香港电台”活动,抗议其报道偏颇。2020年,多次抹黑警队抗疫工作,暗指警方积存大量抗疫装备,警方随后致函梁家荣表达抗议。
“两国论”事件
1999年7月,在两岸关系因台湾方面有人提出“两国论”而空前紧张的形势下,香港电台邀请台湾驻港最高机构负责人,在电台节目“香港家书”中发表捍卫“两国论”的言论,随之引来强烈遣责和批评。
香港特别行政区电台编委会发表声明,指“香港家书”容许所谓“言论自由下的百家争鸣”。
西藏问题
2001年5月,香港电台制作的时事节目“还看天下”讨论敏感的西藏问题,主持人竟将西藏称为“国家”,引来香港《文汇报》的坪击。2001年10月香港电台电视节目“头条新闻”以
阿富汗塔利班政权比喻港府施政失当,把中央政府比喻为
北方联盟,还把董建华的施政报告取笑为“施舍报告”。董建华回应指该节目是“低趣味的制作”,自此各界对香港电台的批评就由针对个别节目转为向整个电台发炮。
鼓吹台独
2002年8月,香港电台“开心日报”节目主持人准备采访鼓吹台独的台湾领导人,特区政府
有关部门批评该台作为政府部门与台湾官方接触“程序不当”;香港电台一名高层人士则反驳说电台一直作为传媒机构运作,不必经官方途径。香港电台前广播处处长
朱培庆曾在接受
香港商业电台采访时说,回归前,也有一两次政府认为香港电台的电视节目对某些政策的描述及评论偏离事实,而向当时身为广播处副处长的他“投诉”,不过形式却只是讨论。
“修例风波”
在“修例风波”中,香港电台因为立场偏向示威者、抹黑警方而广受批评。一些听众和媒体认为,香港电台作为公共广播机构,应该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但实际上却经常发表一些偏颇和不负责任的言论,对公众造成了误导和混淆。针对这种情况,香港特区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对香港电台的管理和监管,包括加强对其内容的审查和监督,以确保其言论和行为符合社会公义和法律标准。
“支那人样”措辞
香港商业电台节目《在晴朗的一天出发》主持人2020年曾以“支那人样”一词,形容对东方人面部特征的定型观感,被公众投诉。
通讯事务管理局(简称通讯局)反馈投诉成立,并向商业电台发出劝谕,敦促对方严格遵守《电台业务守则—节目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