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
明朝隆庆年间《
潮阳县志》载:“胜恩院,在洋乌浮屿村,宋祥符年间(1006-1010年)创”胜恩院即今之胜恩寺。“
建隆”为
赵匡胤的年号,“建隆初”大约是在公元960年。
院原建于今寺右侧山麓,是一座颇具规模的
禅林,共有僧舍100多间。可是有一天,整座院突然倒塌,后来再也在原地兴建不起来。当然,这仅是传说,上世纪50年代在胜恩院旧址兴建的糖厂,至今仍不会倒墙。
今日之胜恩寺,乃是
宋朝中叶所重新兴建,并且改院为寺。寺有两处与众不同的地方。一是寺内有鼓无钟,相传是当年院倒之后,鼓便依存,而钟却飞往今之
铜盂镇,化成铜钵盂潭,故后人再也不敢重新设置钟。一是寺的后堵墙正中延至后山,每隔一小段便有一凸出地面的半球状石,大约有10颗,直延至后与主龙脉贯为一气,而这些石块不仅不是人为的,而且近些年在拓建花圃时才发现的。从胜恩寺的特点,也可过滤出
潮汕地区人文的特殊文化积淀。
改革开放以来,在海内外善信人士捐助下,胜恩寺周围已拓建成初具规模的文物景点。胜恩寺的主体是一座三进厅两天井的大院,面积约500平方米。寺前竖有两块方形
方柱石、石高约0.8米,横截面略呈正方形,边长约0.5米。两块柱石共八面各雕刻着8尊屈膝盘坐在莲花上的金刚,民间称两石为“八大
金刚石”。金漆佛像法相庄严、栩栩如生;周围亭台楼阁流光溢彩,奇花异卉泻红荡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