娵訾[jū zī]是十二星次之一,与
十二辰中的亥相对应,源于中国人民对远古星辰的自然崇拜。其范围大致相当于二十八宿中的室宿与壁宿。《尔雅·释天》中有:“娵訾之口,营室、东壁也。”《汉书·律历志》中则记述有:“娵訾,初危十六度,
立春。中营室十四度,
惊蛰。终于奎四度。”明确叙述了其当时在二十八宿中所占的范围以及
太阳在其范围中时节气的变化情况。明末时将
黄道十二宫中的双鱼宫也称作娵訾宫。
娵訾是十二星次之一,配十二辰为亥时,配二十八宿为室、壁两宿。古称娵訾之口,按《
尔雅》古以上述两宿为标志星。按《汉书·律历志》,日至其初为立春,至其中为雨水。明末后译西方黄道十二宫中的双鱼宫为娵訾宫。
诹訾,初危十六度,
立春。中营室十四度,惊蛰。今日雨水,于夏为正月,商为二月,周为三月。终于奎四度。《汉书·律历志》
中原地区古代进行天象观测,确定
太阳、月亮、金、木、水、火、土五大
行星的运行轨迹和方位时,是以天区
黄道圈内四周分布的
恒星作为参照系的。为了量度日月行星的位置,把黄道带分成十二个部分:名字是娵訾(亥)、
降娄(戌)、大梁(酉)、实沈(申)、
鹑首(未)、鹑火(午)、鹑尾(巳)、寿星(辰)、大火(卯)、析木(寅)、
星纪(丑)、玄(子),此即所谓的十二星次。此十二部分是按
天赤道的经度等分的,跟二十八宿关系很密切,或对应两宿或对应三宿。因为黄道在
天球上并没有标志,所以就以黄道的背景恒星组成的
星座表示它的位置。
娵訾代表植物的核,意指中心。个性强,注重自我。外表冷漠内心却十分热情,而且具有恒心和毅力,一旦决定了某件事,便会以坚强的意志坚持到底。不过这种坚强可能会导致过于自我。
古史相传为
帝喾妃常仪的姓。《史记·五帝本纪》:“﹝帝﹞娶娵訾氏,生挚。”
张守节正义引《
帝王世纪》:“次妃娵訾氏女,曰常仪,生
帝挚也。”在《百家姓》里排列第378位。
訾姓最早的记录,见于《史记·五帝本纪》,五帝之一帝喾的妃子,姓娵訾氏,名訾常仪。她生了挚,挚继承帝位9年后让位给弟弟尧。訾希华收藏的《訾氏家谱》,即以訾常仪的父家为始祖。按《家谱》所叙,訾氏老家在河南,后又分支至
江苏省、安徽、
山东省。訾贵江家这一支,出自江苏省
徐州市新沂市马陵山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