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托伦和约
第二次托伦和约
第二次托伦和约是在1466年10月9日由波兰国王卡齐米日四世与条顿骑士团国在托伦签订的一项和平协议。这一和约旨在结束自1454年2月起,由但泽、托伦、海乌姆诺、埃尔宾等多个城市组成的“普鲁士联盟”与条顿骑士团国之间的战争。
和约背景
第二次托伦和约的签署标志着一场持续多年的冲突的终结。这场冲突始于1454年2月,当时以但泽、托伦、海乌姆诺、埃尔宾为首的城市组成了“普鲁士联盟”,并与条顿骑士团国发生了武装对抗。
和约内容
为了确保和约的有效性,波兰与条顿骑士团两国均尝试寻求教皇保罗二世和神圣罗马皇帝腓特烈三世的认可。然而,波兰方面坚持认为无论是否有这些权威机构的批准,和约都将具有法律效力。根据和约条款,条顿骑士团放弃了对包括但泽、海乌姆诺(库尔姆)、埃尔宾、马尔堡城堡、阿伦斯坦在内的多个城市的控制权。作为交换,波兰获得了西普鲁士地区。
后果
第二次托伦和约的实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瓦尔米亚成为了波兰王国的一个自治区域,由瓦尔米亚主教负责治理。而东普鲁士则更名为普鲁士公国,尽管名义上仍归条顿骑士团所有,但实际上已经归属于波兰王国的管辖。在此基础上,由条顿骑士团演变成的普鲁士王国王室在波兰国王的领导下逐步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利,如发行独立货币、设立独立的公议会、组建独立军队以及实行独立的德语习惯法。然而,普鲁士拒绝在其领土内任命主教,并且没有派遣代表参与波兰公议会,这引发了后来的“教士战争”(1467-1479)。最终,普鲁士虽然加入了波兰立陶宛联邦联盟,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独立地位,直到18世纪末期波兰首次被瓜分。1525年,信奉路德教派的条顿骑士团大团长阿尔伯特在波兰王室的支持下成为普鲁士公爵,并成功驱逐了条顿骑士团在东普鲁士的存在。
目录
概述
和约背景
和约内容
后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