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俊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教授
高俊,男,1933年10月7日出生,北京人,毕业于中国地质科学院,博士学位,现任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教授。高俊现任郑州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郑州大学特聘首席科学家。1980年,高俊赴荷兰国际空间与地球科学学院进修。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工作经历
1984年,高俊担任郑州测绘学院副院长。
1988年9月,高俊被授予少将军衔。
1994年至1995年在北京大学地质系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1996年至2000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
1996年破格晋升研究员。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学研究所工作至今,任职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多次赴维尔茨堡大学埃尔朗根大学进行访问研究。
2019年起,高俊担任郑州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首任院长、测绘地理信息学科首席教授。
社会职务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博士生导师。
全军指挥自动化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
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测绘学名词委员会副主任。
曾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第二、三届成员。
中国测绘学会副理事长及第三、四、五届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际地图学协会(ICA)地图概念工作委员会委员。
解放军测绘学院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测绘局和总参测绘局科技委委员。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高压变质、流体作用与造山带大地构造研究。
(1)中亚型造山带的造山过程与地壳增生。
(2)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俯冲与折返动力学过程。
(3)俯冲带深部流体作用特征。
(4)陆缘增生造山与成矿。
科研项目
曾负责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中德合作和中科院‘百人计划’等项目。曾任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规划项目(973)‘中国西部中亚型造山与成矿’首席科学家(2002-2006)。
承担973‘中亚造山带大陆动力学过程与成矿作用’项目‘陆缘增生过程与成矿物质富集’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任务。
科研成果
(1)首次发现中国天山造山带的榴辉岩,对西天山高压变质带的研究起到了开拓性作用,将西天山高压变质带研究推向国际学术前沿。
(2)详细研究了天山高压变质带的矿物学、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特征,认为天山高压变质带为古生代变质俯冲杂岩带; 研究了高压变质岩石的变质作用PTDt轨迹特征, 提出高压变质岩的“早期同俯冲逆冲-晚期同碰撞反逆冲”折返模式。
(3)系统研究了南天山晚古生代蛇绿岩的空间分布、形成时代、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确认晚古生代蛇绿岩形成于初始不成熟岛弧环境。
(4)详细剖析了造山带的构造变形特征,获得“天山造山带在中石炭-早二叠世发生大规模推覆作用,早三叠世转化为大型走滑作用”的新认识。
(5)发现蓝片岩向榴辉岩相岩石转变过程中流体作用记录的地质实例,对探讨洋壳俯冲过程中的流体作用具重要科学意义;榴辉质脉中绿辉石保存平行于C轴低盐度原生流体包裹体, 并证实流体具富Si、Na特征。
(6)以西天山造山带为解剖对象,对洋壳俯冲、陆陆碰撞到后碰撞演化的岩石学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识别出洋壳俯冲时流体释放的地质记录,包括‘原地(in-situ)’和‘传输(transport)’两种不同成因类型的榴辉岩相脉;确认洋壳俯冲时释放的流体成分多样,既有富LILE、贫HFSE元素的富水流体,也有富HFSE(Nb-Ta-Ti)元素的水流体;初步确认流体在俯冲带深部传输过程中微量元素成份的变化特征, 流经的流体能够从主岩中淋滤出53%~82%的微量元素,而且LILE和LREE的流体迁移效率比HFSE和HREE的高。
(7)系统研究了西天山造山带花岗石地球化学特征,建立了花岗岩的同俯冲、同碰撞到后碰撞年代学框架,确认西天山古生代以陆缘水平增生为主,后碰撞垂向增生不显著。
(8)与其他同行一道初步总结出中亚型造山带的古生代地壳双向增生和大规模成矿作用特征。
个人作品
已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SCI引用700余次,多篇第一作者SCI论文的引用次数在所发表刊物同年发表论文引用次数的排名位于前列。
高俊著有《虚拟现实在地形环境仿真中的应用》《数字化战场基础建设》等作品。
主要贡献
高俊教授重视从国内外地图学发展史中总结和探索规律、启发思路,对欧洲地形图测绘学史,中原地区明清两代实测地图史,世界主要地图作品分析等方面都有扎实的论证与分析研究。在地图视觉感受和信息特征的研究工作中,将地图读者与地图看作是一个信息交互的整体,提出地图是空间认知工具和图像思维工具的论点,突破了传统地图学仅仅从制图技术的角度进行理论研究的局限,提高了地图的认知科学意义,显示了地图的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
在此基础上,当80年代计算机技术与方法广泛进入各学科领域之后,高俊很快将专家系统、可视化、多媒体等强调人——机结合的前沿技术引进并融合于地图学之中,为地图学在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思路。高俊大力推进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数字制图系统的开发,90年代初将虚拟现实与数字地图技术相结合用于战场地形环境仿真并取得了重要的实用性成果。高俊认为,从制作传统地图到构制适人化的多维地理信息空间,从传统上作为现实世界的静态模型的地图发展成为对现实世界的动态模拟的环境仿真,是地图学在信息时代质的飞跃,是地图学在21世纪“地球数字化”的大趋势中所面临的新任务。
高俊教授在地图学学科建设的论证和实践中做了大量工作。在解放军测绘学学院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地图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建立了第一个战场环境仿真实验室,培养了很多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为中国地图科学的发展和军事测绘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荣誉
人物评价
高俊为中国地图科学的发展和军事测绘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教育与科普工作委员会评)
高俊是中国地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学科和军事测绘学奠基人、中国现代地图学开拓者、中国地图空间认知理论创始人。(河南工业大学评)
参考资料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州大学高层次人才工作办公室.2024-07-02
高俊院士.http://www7.zzu.edu.cn.2024-05-21
高俊.中国军网.2024-05-21
祝高俊院士生日快乐.澎湃新闻.2024-05-21
中国科学院院士-高俊.地理空间项目网.2016-12-07
高俊.中国科学院.2024-07-02
高俊院士.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教育与科普工作委员会.2021-12-24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工作经历
社会职务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荣誉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