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割台运动是近代中国一次
爱国主义的壮举。在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在日本侵占祖国宝岛台湾的斗争中,海峡两岸的中国人不分彼此,同呼吸,共命运,相互支持,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瑰丽诗篇。
按照1895年4月17日签订的《
马关条约》规定,
清朝将
辽东半岛和
台湾省割让
日本。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其他
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利益。1895年4月23日,俄、法、德三国出面,要求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清政府认为有机可乘,也想把台湾要回来。5月2日,日本对俄、法、德三国让步,放弃割让辽东半岛,但对清政府提出的退回台湾的要求则坚决拒绝。
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举国上下,震惊哗然,群情激愤,一场全国范围的反割台
爱国主义救亡运动在神州大地迅速兴起。
反割地斗争早在
慈禧任命
李鸿章为议和大臣之日起就开始了。太傅
翁同龢、翰林院
编修黄绍箕、翰林院
侍读学士文廷式、
御史王运鹏等30余人,纷纷上书慈禧太后,反对对日割地,但均未被慈禧采纳。割台噩耗传来,首先是在京
台湾省举子和台籍官员,满怀义愤,立即到都察院联名上书,坚决反对割让台湾,表示“全台赤子誓不与倭人俱生”,只要朝廷组织抗敌,台湾人民“必能舍生忘死,为国效命”。这血泪的控诉,悲愤的誓言,引起了正在
北京市应试的全国各省
举人的强烈共鸣,纷纷上书,要求废除割台条约,一时间在都察院排队上书的队伍长达一里多。特别是
广东省举人
康有为、
梁启超更是四处奔走,组织集会,动员各省举人响应。康有为连夜赶写出洋洋洒洒近二万字的奏文,反对和约,反对割台,要求
清朝“变法图强”,参加连署签名者达千余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康有为将反对割台与国家“变法”结合起来,将反割台斗争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从4月17日签署《
马关条约》,到5月8日
烟台市换约,22天内先后有3000多名
举人上书38次,在中国近代
爱国主义斗争史上浓墨重彩地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在
台北市,割台的消息传来,“若午夜暴闻惊雷,惊骇无人色,奔走相告,聚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风云变色,若无天地”。在自己不能主宰的情况下,被腐败的
清朝出卖给
日本,
台湾省人民的悲愤、无奈、绝望的心情,非外人所能体会。全台男女老少、市农工商、贩夫走卒,鸣锣罢市,涌入省府,愤怒抗议朝廷的割台行为,决心誓死保卫台湾。台湾著名诗人
丘逢甲写下血书“抗倭守土”,并带头联名致电清廷,表示“桑梓之地,义与存忘”,愿意与驻台守军“誓死守御”。一年之后,即1896年,丘逢甲还写诗回忆当时的情景与心情:“四万万人同声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