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反弹
宇宙现象
宇宙的起源可能并非一次大爆炸,而是一次大反弹。这一理论认为宇宙像弹簧一样可以周期性地返回其原始状态,经历不断的膨胀和收缩。在大反弹模型中,我们所知的宇宙起源可能只是上一次宇宙大挤压的结果。如果大反弹理论正确,那么宇宙的诞生无需依赖于一个奇点,而是在宇宙缩到极限时遇到强大的“阻力”而发生反弹。
基本介绍
宇宙大爆炸非也,是宇宙大反弹。据国外媒体报道,传统的宇宙模型认为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但新的理论提出宇宙可能是通过一次大反弹而形成的。这意味着宇宙的演化是周期性的,每个周期结束后都会返回到原有的状态。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由中国和加拿大的研究小组联合进行,延续了以往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宾夕法尼亚州大学理论物理学家马丁‧波乔瓦尔德在2007年6月的论文。大反弹理论提出宇宙无需从一个奇点开始,而是由前一个宇宙的坍缩和大反弹形成现在的宇宙。这一理论得到了Bicep2实验数据的支持,该实验在南极观测到了宇宙诞生初期的引力波现象,支持了宇宙暴涨理论。
大反弹理论所依赖的理论框架是圈量子引力理论,这是一种试图统一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的理论。根据该理论,宇宙可以视为一个循环体,它在坍缩到极致时会发生大反弹,然后恢复到与原来大小类似的状态,再次坍缩,如此循环往复。暴涨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阶段,Bicep2实验观测到的就是这一过程。科学家正在进一步研究Bicep2实验的正确性。
膨胀与收缩
大反弹理论认为,宇宙的膨胀和收缩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其中大爆炸标志着膨胀期的开始,而之后将进入收缩期。这表明大挤压紧随一次大爆炸,整体构成一次大反弹。我们可能生活在无限宇宙序列中的任意一点,或者是序列的端点。大反弹量子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在密度接近无穷大时,量子泡沫的行为会发生变化,所有基本物理常数,如真空光速,在极短的时间间隔内可能会发生变化。
历史
大反弹模型最初是由宇宙学家如威廉·德西特、卡尔·冯·魏茨泽克、George McVittie、乔治·伽莫夫等从美学角度认可的。1980年代初,随着宇宙大尺度结构的观测进展,人们开始认真考虑宇宙暴胀说,以解决视界问题。暴胀理论很快成为理论界研究的主题,并成为解决视界问题的主要理论。1965年,阿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伍德罗·威尔逊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增强了公众对大爆炸模型的认识。大反弹的概念首次出现在1969年的小说《大反弹》中,并在1987年和1988年的论文中被进一步提出。
基于圈量子重力的研究支持了宇宙早期存在大反弹的观点,圈量子宇宙学是其分支。2006年,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首次在各向同均匀模型中构造了大反弹,这一结果已被推广到其他模型。Martin Bojowald在2007年提出,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大爆炸前的时间问题,为振荡模型和大反弹理论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他还认为,之前宇宙的某些性质可以确定,而由于不确定原理,也有些性质无法确定。尽管大反弹的存在仍有待证明,但其主要特征的稳健性已得到圈量子宇宙学的精确结果与数值模拟研究的证实。
文献记载
- 吴亚波,吕剑波,李松,杨秀一。 五维大反弹宇宙学模型的重建及其相关宇宙学量的演化。
- 奥秘新解:宇宙源于"大反弹"。
- 净梵. 宇宙可能起源于"大反弹"。
- 宇宙源于反复膨胀收缩的"大反弹"。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基本介绍
膨胀与收缩
历史
文献记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