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娘》是
俄罗斯作家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创作的短篇小说,发表于1903年。《新娘》是关于一位即将出嫁的贵族小姐娜佳,在他人的鼓励和内心的召唤下逃离了平庸生活的故事。
契诃夫没有在《新娘》中,运用具体的情节或心理冲突揭示娜佳心智成长的历程,而是用情节的省略以及时空的跳跃,留下大幅未知空白任读者的想象自由驰骋。
作品简介
结婚前的娜佳在一夜之间突然发现自己的未婚夫——小安德莱是一个庸俗无聊的傻瓜;原来不平凡的母亲现在却变得那样丑陋;原来美好的生活竟是一潭死水。痛苦的娜佳在萨沙的启发下离家出走,去寻求美好自由的生活。一年后她回到家乡,又突然发现为她启蒙的萨沙与她的距离越来越远。娜佳的思想经过了第二次升华,毅然决定离开家去追求那朦朦胧胧的幸福所在。
创作背景
20世纪初年,
俄罗斯无产阶级成长壮大了,这是“个革命的时代,一个社会变革、科学猛进的时代”。作家契诃夫虽然不了解新的阶级,但是他在对知识的认识与评价上,敏锐地捕捉到20世纪之春的信息。知识创造一切,包括人们的生命与力量。契诃夫晚年企图在一篇小说中描写一个青年女革命者,题目叫作《新娘》。他有个朋友叫
魏列萨耶夫,也是作家。魏列萨耶夫读了小说的手稿后,就对契诃夫说:“安东·巴浦洛维奇,女孩子们不是这样去参加革命的。像您的娜佳那样的姑娘是不会参加革命的。”契诃夫立刻明白自己犯了错误,他虽然同情革命,但并不熟悉也不理解革命;作品中的主人公必须合乎生活和性格的逻辑,作家不能凭主观愿望随意安排他们的命运。于是,他把小说改写了,在定稿中女主人公娜佳最后没有参加革命,而只是朦胧地憧憬美好的生活。 《新娘》发表于1903年,是契诃夫的最后一篇短篇小说。
角色介绍
娜佳
娜佳作为
俄罗斯知识妇女,以她高于自己母亲和未婚夫的心灵智慧、审美志趣、理想情操,超越了自己的旧生活。娜佳这一女性形象中寄托了
契诃夫对未来世代新人的祝福。
小说通过与萨沙推心置腹的交谈与真诚、坦率的争论,娜佳终于发现未婚夫的庸俗与奴性,母亲的空虚与痛苦,并在萨沙的启发下,选择去
圣彼得堡求学,开始新的生活。作者虽未具体描绘娜佳在彼得堡的任何活动,但却交代了她在学习一年后发生的变化。她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走上了新的人生道路。
安德莱
风度“象演员或画家”的未婚夫安德莱,不仅是老神甫的孝顺儿子,同时还是一个百依百顺的理想未婚夫。作家以色彩叠现、音响重奏的手法,常常通过老安德莱言谈行状凸现小安德莱的心理气质和思想境界。
俄罗斯的神职人员是世袭的,
中世纪以来,他们是贵族之外的另一知识集团。但是,
神学知识毕竟与近现代科学无缘,俄国正教集团的知识,不过是防范人们越过旧观念的樊篱,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精神文化支柱。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新娘》这部小说反映了20世纪初俄国知识女性为追求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理想认知所进行的尝试和努力。《新娘》这部短篇小说的主旨十分明确,契诃夫写道:“主要的是把生活翻转过来,其余的一切都不需要。具体地说,这部小说与作家的其他作品一样,通过对女主人公娜佳“出走”以寻求“新生活”的行动与心理历程的叙述,“唤起人们对浑浑噩噩、半死不活的生活的厌恶”以及对未来社会、生活的预期。
可以说,在《新娘》中,
契诃夫着重表现的不是爱情的追求;或者说,娜佳的追求更高尚、更丰富,远非“爱情”两个字所能包容的。她追求那种使人获得自主自尊、自由创造自然也是创造美好爱情的重大前提。
艺术特色
人物形象
作品中,使娜佳思想发生裂变的外部因素是平民知识分子萨沙的影响。爱情题材在俄国一流作家笔下,大多包含社会理想与社会批判内容。在契诃夫之前,革命民主主义者
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怎么办?》这部小说里,就曾将这一题材同社会革命、乌托邦理想以及妇女解放运动联系在一起,并塑造了革命民主主义知识妇女薇拉·巴甫洛夫娜的典型形象。继承与发扬了俄国文学民主传统的
契诃夫,则以新娘娜佳象征俄国革命之早春,这是一位同新生活结下不解之缘的“新娘”。无论就娜佳形象的内涵来说,还是就作家的叙表方式来说,《新娘》的思想艺术价值都超越了20世纪初年的
俄罗斯疆域。《新娘》这篇小说,较之其它俄罗斯作家的作品以及作家在此之前发表的小说,都更为接近现代。
此外,作者还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了萨沙、安德莱父子、祖母和母亲尼娜等一系列人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风格
《新娘》虽然是契诃夫后期的作品,但依然继承了他一贯的风格——忧伤的抒情笔调和开门见山的写作技巧。作者开篇就点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为情节的发展做好了铺垫。文中的景物描写,随着主人公娜佳心路历程的转变而不断变化,如开篇第二段的景物描写衬托了娜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在第三部分中作者通过描写潮湿阴沉的夏天,衬托了娜佳压抑痛苦的内心世界。最典型的是守夜人的打更声,在不同的场合衬托了主人公不同的心情。
心理描写
小说《新娘》中,作家将一位处在人生转折关头的少女的复杂矛盾心理,表现得异常深刻、细腻。契诃夫的艺术才华在这篇称为“绝唱”的小说中,得到了集中而突出的体现。作家的神来妙笔,似乎漫不经心地描写了浮光掠影式的生活流与意识流,但全无浮光掠影式的肤浅,反而形象益加丰满,思想越显深。贯穿《新娘》全篇的与其说是情节不如说是情绪,大千世界中仿佛一晃而过的种种印象,激发着、催化着少女娜佳的情慷思绪,它们贯串并统领整篇小说。
情节
作家契诃夫没有把安德莱写成脸谱化的坏人。娜佳与安德莱之间的决绝,全然没有采取“正面展开戏剧性性格冲突”的表现方式,情节在这篇小说里显然被“淡化”了。日常生活般平淡无奇的场景变换,组成了娜佳思想情感裂变的演进过程。由作家“外视角”和主人公娜佳“内视角”组成的印象序列,具有诗的意绪、醇酒般的韵味。
作品评价
当代翻译家姜椿芳《姜椿芳文集 第9卷 随笔三 怀念·忆旧》:契诃夫在死前所写的最后一篇小说《新娘》,把人们追求幸福美好未来的热望表现得更清楚了。
当代作家
肖复兴:今天重新读来,会觉得娜佳的决定有些鲁莽,但依然让我心动。娜佳对于眼前世故而
惯性的生活的敏感,让今天已经麻木的我们汗颜。
作者简介
契诃夫(1860—1904),
俄罗斯作家,1860年1月29日生于
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1879年进入
莫斯科医科大学医学系,1884年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接触平民和了解生活,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良好影响。他的主要作品有:《胜利者》(1883)、《
变色龙》(1884)、《草原》(1888)、《没意思的故事》(1889)、《库页岛》(1893-1894)、《在流放中》(1892)、《第三病室》(1892)。后来,他由开始创作戏剧,如《结婚》(1890)、《蠢货》(1888)、《求婚》(1888—1889)、《一个不由自主的悲剧角色》(1889—1890)、《伊凡诺夫》(1887—1889)、《
樱桃园》(1903—1904)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