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光桥又称桐口桥,桥始建于宋代,东西走向,西偏南30°。桥系多墩石构平梁桥。全长32米,宽2.3米。立水
桥墩三座,呈舟形,酾水四道,不等跨。桥面均以四块条石平铺衔接而成,中孔南向石梁侧面上阴刻有“灵光桥”楷书三字,字径约0.40米。
灵光桥,又称桐口桥,
闽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
荆溪镇桐口村西。桥始建于宋代,东西走向,西偏南30°。桥系多墩石构平梁桥。全长32米,宽2.3米。立水桥墩三座,呈舟形,酾水四道,不等跨。桥面均以四块条石平铺衔接而成,中孔南向石梁侧面上阴刻有“灵光桥”楷书三字,字径约0.40米。桥两旁原置有石栏,已。桥为
福州市古时驿道的必经之路。
桥旁灵
光山县。古有灵光寺。寺初创于唐地全禅师,再创于
五代十国神晏禅师。
宋徽宗时,李忠定公募修之。寺屡易星霜,曾一度为李公香火院。清乾隆间(1736~1795)颓废。为
闽侯县创建较早之古寺、名寺之一。
灵光桥由于年代久远,屡圮屡修。明万历六年(1578)重建,为亭其上,后复圮。
天启间,郡人
曹学佺建,并自为记。全文曰:水自三溪来,至石,派而为两:其一由大江东走;其一屈而北,由桐口、万安、洪山而入西禅环城之西南面,至南台与大江合。此省会玉带水也。凡理道之隆替,文运之盛衰,咸有关焉。而桐口、万安、洪山为水所径之处,皆有梁以度。一则津济往来人所易晓;一则以江潮相接处。江力微不能盛潮,潮归时挟江水以东,驰若奔焉。则其水无情,且田庐就近者易崩,故籍桥之力以挽之。潮欲去而稍扼于桥折再三。若不一而足。则前人创造之意盖微矣。岁己酉,洪水为灾,三桥俱坏。然万安为冠盖驿路所必由,朝坏而夕修之,不两月即告竣,程速而功坚。洪山之冲,较万安为甚,而非邮程,故议修辄缓,而功作坚瑕亦相半。然予不,幸从宗伯翁公之后,为乡绅,其言得以时达于当道。而时有干麾之过,存数其目击,故不至于废寝。惟兹桐口中,冠、乡绅足迹不临,只为樵夫、牧竖、负粟抱布之人所走集,故其言无由而上达。自己酉至今,十数年矣。易危为坦,不敢与两桥齿然。以堪舆论之,则入省会之水为第一重;而治道论之,则颠沛无告之小民,乃仁政之所宜先也。而万安、洪山不敢与此桥齿,桥之修,其可缓乎哉?自今公帑告诎,助辽之役,兵食旁午,似无暇及此。某固不揣,辄为言之,亦当道恻然所动念,不佞私以工力程之,画而三,其所陈乞于公祖父母者一也;其要惠于乡绅长者二也。凡尔就近乡氓,荷持杵,助一二日之工,以附于予来之义。庶亦众擎易举,桥其有成矣乎。”
至
爱新觉罗·旻宁壬寅(1842),邑人王宗树又捐募重修灵光桥,桥成,命其子景贤为文,记其事云:“福州西关外二十里桐口乡,有桥曰‘灵光桥’,为上游四郡往来必由孔道。远近乡村出入者,蹱相接也。其创造于明
万历间。后经
曹能始先生重建。年久桥圮,只余残石数条。下临深溪,深溪迅急,春夏之交,洪涛冲激,一失足则随流而逝,行者惴惴欲坠。盖一岁淹溺者十数人云。
爱新觉罗·旻宁壬寅,家君偶经其地,见行旅之大弗便也。询之土人,何不议修?以愿修已久,而艰于费为辞。家君言:“为君等倡之,何如?”佥曰:“此大功德也。”遂共进杯酒,乞践诺。首先捐资,与乡人林孝经、程家芬、高启刚等协任其事,竭力劝捐。亲赴深山采买木石,增砌桥。桥身比旧加固三尺,加高二尺,首尾平地,并砌以石。靡金钱七百千。十阅月而工峻。于是,酾酒合乐,咸庆落成。命小子为之记。”
曹学(1574~1646),字能始,侯官人。
万历乙未(1595年)
进士,累迁
四川省按察使。归购石仓园,宾朋称盛。
天启二年(1622年),起
广西壮族自治区参议,后为刘廷元、
魏忠贤所构,削籍。
崇祯初,起广西副使,不就。甲申(1644年),闻变赴水,遇救不死。唐王至闽,授
礼部侍郎,进尚书。丙戌(1646年)秋,
朱聿鐭败,殉节于西峰里第,年七十有四。著有《石仓园》、《名胜志》等书。
乾隆十一年(1746年),追谥忠节。曹学佺除建灵光桥外,还重修了
洪山区、万安两座石桥,乡人立祠祀之。
王景希,字子希,号希兰,
闽县(今
福州市)人。
爱新觉罗·旻宁九年(1829年)
举人。著有《
周易玩辞》、《伊园文抄》等书。王景希与
曹学佺这两篇灵光桥记,不仅记叙灵光桥之功用及兴废情况,并再现桐江昔日山川人物风貌,同时,也从侧面揭露了封建社会统治者扩大“冠盖乡绅”与“
樵夫牧竖”之间鸿沟和鄙视土人庶民的门阀等级观念。
公交:乘坐从洪山西客站至
甘蔗公交专线车 或乘坐33路、38路公交车至桐口村站下车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