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哈德·约翰·达维德·冯·沙恩霍斯特(Gerhard Johan David von Scharnhorst)(1755年11月12日~1813年6月28日),普鲁士将军、伯爵和军事改革家。是
普鲁士王国总参谋部的奠基人。沙恩霍斯特以其军事理论、对普鲁士军队的改革以及在
拿破仑战争中的领导力而闻名。他限制了体罚的使用,建立了以功绩为基础的晋升制度,废除了外国人的招募,并开始组织预备役部队。他还组织和简化了军事行政。
沙恩霍斯特生于德意志
汉诺威的博德瑙的一个农民家庭。1777年从桑堡-利珀军校毕业后在汉诺威军队服役,1786年起在军校教授炮兵学。他1793年任炮兵连长,赴
比利时参与镇压法国革命。1801年,45岁的沙恩霍斯特给
普鲁士王国国王
腓特烈·威廉三世写了封求职信,获得批准后加入普鲁士陆军。
1802年沙恩霍斯特任柏林军事学校校长,在柏林成立了“军事协会”,招徕许多思想开明的军官(其中就包括日后大名鼎鼎的西方军事思想权威,《
战争论 上下 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书》的作者——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当时普鲁士军事体制陈旧,且还拥有一位极具威胁的可怕邻居——
法国拿破仑·波拿巴,所以沙恩霍斯特等人准备整顿普鲁士军队,他为此给外交大臣送上了一份自己草拟的关于对法作战的设想,但由于当时的普鲁士国王幻想和平,该设想并未起到显著作用,不久后上交的第二份奏折依然被无视。
1806年沙恩参加耶拿-奥尔施泰特会战,作为普军总司令布伦瑞克公爵
卡尔·斐迪南的参谋长,但不被重视,卡尔将他当作副官干跑腿活。沙恩霍斯特在战斗中负伤,败逃的时遇到
格布哈德·冯·布吕歇尔。虽然布吕歇尔是一个粗暴野蛮的彪悍将军,但他爱才惜才,十分欣赏沙恩霍斯特,二人也因此成为了亲密的伙伴,被后世誉为“普鲁士军队历史上一个能力超凡的高级指挥官与一个具有科学知识和高度文化修养的参谋长成功合作的第一个范例。”
不过当时的战场形势还是很糟,沙恩霍斯特和布吕歇尔最后一起做了
拿破仑·波拿巴的战俘,不久在战俘交换中被释放回国。获释后沙恩霍斯特任军事局长兼军队改革委员会主席,与其弟子
奥古斯特·奈哈特·冯·格奈森瑙一起进行军事改革,组建总参谋部,实行义务兵役制,更新武器装备,加强部队训练。
1811年,
普鲁士王国政府迫于
法国的压力将沙恩霍斯特解职。1813年普鲁士参加第六次反法同盟后,沙恩复出担任
格布哈德·冯·布吕歇尔的参谋长,5月在吕岑之战中负伤,休战期间,他不顾伤痛,奔赴
维也纳去和
奥地利帝国缔盟,于同年6月28日在
布拉格因血液感染去世。
虽然沙恩霍斯特没能亲眼看到他一手缔造的成果,但
奥古斯特·奈哈特·冯·格奈森瑙等普军改革精英继承了他的事业,使总参军事体制日趋完善。到了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的时代,
普鲁士王国总参谋部在统一德意志的战争中发挥了无与伦比的重大作用,不但威震天下,而且逐渐被欧美亚许多国家仿效。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名将
海因茨·古德里安在他的战争回忆录中把“德国总参”称作是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森瑙的“嫡系子孙”,赞扬沙恩霍斯特这位“农民的儿子”是一个“勇敢、聪明、谨慎、严肃、绝不自私、绝不腐化”的伟大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