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一号C星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负责研制生产的合成孔径雷达卫星。2012年12月9日,该星的有效载荷首次开机成像,成功获取了首幅合成孔径雷达影像图。
环境一号C星作为中国首颗民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具备全天时、全天候的成像能力,能够不受天气条件的影响,即使在多云、阴雨或大雾等恶劣气象条件下,也能准确获取地表的真实图像。相较于光学成像卫星,环境一号C星显著提高了对地观测的效率,从而提升了中国对地观测卫星的整体观测能力。
2012年12月9日,环境一号C星的星载设备首次启动并成功进行了成像操作,获得了首张合成孔径雷达影像图。这张影像图显示清晰,层次分明,包含了丰富的信息。这一成就标志着环境一号C星实现了星地通信链路的连接,表明其星地系统的运作状态良好。当天18时19分,环境一号C星开始传输首批轨道数据。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中心位于
密云区的接收站成功捕获并接收到所有数据。随后,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完成了标准产品的生产,最终生成了第一幅影像图——
郑州市地区的SAR图像。
环境一号C星投入运营后,将与先前发射成功的环境一号A星和B星共同构成中国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这个星座集成了中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以及宽覆盖的对地观测遥感系统,能快速、精确地获取中国大部分地区自然灾害、生态破坏及环境污染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化过程的信息。这极大地增强了中国对于环境与灾害的实时、动态监测预报能力,为中国的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环境一号C星搭载的S波段合成孔径雷达,能够获取地物的S波段影像信息,有效地填补了国际上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数据的空白。通过与其他国家在轨运行的雷达卫星协同作用,环境一号C星有助于构建更为多样化的观测频谱,进而提升国际对地观测体系的完备性和地物信息的辨识能力。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是在2003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立项研发的卫星应用系统。该星座由两颗光学小卫星(A星和B星)以及一颗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C星)组成,配备了光学、红外、超光谱和微波等多种探测手段。主要应用于对生态环境和灾害的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动态监测,及时记录生态环境和灾害的发展过程,预测其发展趋势,并对灾情进行快速评估,为应急救援、灾后救助和重建工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环境一号C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负责研制生产。卫星的地面系统则由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负责研制建设和维护。减灾应用系统和环境应用系统分别由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负责开发和实施。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设计制造,这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71次飞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