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之旅》(
德语:Die Morgenlandfahrt)是
德国作家
赫尔曼·黑塞的中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H.H.对精神盟会及其首领雷欧的回忆和追寻,展现了他的自我探索以及个体与整体关系的思考。该书于1932年首次以德语出版。
《东方之旅》的创作始于1930年夏天,当时黑塞正居住在汉斯·康拉德·博德默为其建造的房子里。在此之前,他的眼疾严重,几乎导致
失明,经历了痛苦的手术后,他被迫在黑暗的房间中静养数周。《东方之旅》的发表紧随其成功之作《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之后。黑塞的文学创作受到东方精神文化的深远影响,他曾自称“佛教徒”。
《东方之旅》是
赫尔曼·黑塞写作态度的转折点,从强调自我的完美个人主义,到献身给团体的崇高服务精神。描写生之追寻者的心路历程。我们不再有一位朝着模糊的理想奋斗的主角,而只有试图表达和实现理想的一个中心思想。透过十八世纪流行的盟会小说引人入胜的技巧,象征黑塞自己的书中主角H.H,为盟会所做的象征性旅行一次穿越时空的
弗兰兹·卡夫卡式经验,终于为他所追求的永恒精神领域第三王国下了有效的定义。 以象征性的自传开始的这本书,卒以艺术的神圣化结束。
《东方之旅》是
赫尔曼·黑塞关注东西方文化整合的作品,反映了他对20世纪初西方精神危机的进一步思考和对艺术审美超越功能的深刻反思。小说提出的“服务”法则旨在促进个体人格完善和社会关系的协调,重建西方世界的信仰。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
德国作家,诗人。出生在德国,1919年迁居
瑞士,1923年加入瑞士籍。1946年获
诺贝尔文学奖。这位被誉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个骑士”的作家,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我,探索人类精神困境的出路。
《东方之旅》通过简单的故事情节,展示了“童话”的多重特征。小说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将现实人物、历史人物、文学史上的虚构人物和作者创造的小说形象融入同一叙事结构中。表面上看似写实的文字背后,实际上是象征手法的应用。小说还涉及到多种文化和文学典故,其中不乏难解之处。J.密勒克指出,小说中丰富的文学元素仅对特定时期的德国文学专家有意义,而对于其他人则可能感到困惑。小说中“东方之旅”的路线、地点、人物名称等,经过研究已大致得到还原。小说中的“东方之旅”实际上是一次象征性的旅程,而非实际的地理旅行。它代表着一场心灵的体验和精神的探索。这场旅程在不同时间段穿梭,甚至追溯到传说与神话的时代。在盟会的带领下,以十人为一组进行,路线各异。H·H·所在的小组计划经过月亮海,抵达法马格斯达,进而发现蝴蝶岛。月亮海可能是
地中海的一种异域命名,源于
阿拉伯人对
新月的崇拜。法马格斯达是一座位于塞浦路斯的城市,曾在
中世纪第三次
十字军国家期间被英王
理查一世占领,成为据点。H·H·小组最初负责人为经院哲学家阿尔贝都·格努斯,他是十字军东征的支持者之一。小说中,“东方之旅”也被称为“儿童十字军”,带有戏谑和批评的意味。事实上,旅程经过了德国施瓦本地区南部、
瑞士和
意大利部分地区,迂回曲折地前往
博登湖、
苏黎世、温特舒尔等地,最终在
伯尔尼郊外的布伦加登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庆祝活动,这也是整个旅程的高潮。这条路线与
赫尔曼·黑塞1923年至1929年间在此地区的多次旅行有关,因此小说中也出现了他的朋友、熟悉作家和艺术家,以及他们塑造的神话化形象。这些角色包括黑塞崇敬的文学前辈,以及他自己创造的角色,如
诺瓦利斯的亨利希·冯·奥夫特尔丁根、霍夫曼的档案保管人林德豪斯特、仙女阿尔米达、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以及黑塞自己的劳舍尔、安瑟尔姆、克林格梭尔、帕勃罗等。正如H·H·所体验的那样,小说通过自由自在地体验一切可以想象的事物,随意交换内外,如同场景一般移动时空,创造性地将过去、未来和虚构的事物带到当前时刻。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旅程在
意大利边境的下莫比奥峡谷突然中断。《东方之旅》是一部象征性的作品,属于西方人热衷的“精神奥德赛”。与其说是实际游览东方国家,不如说是一场心灵的体验和精神的探索。心灵史的历程是
赫尔曼·黑塞小说的恒常主题,此前的作品也有体现,如《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描绘了歌尔德蒙一生的探索和追求。问题是,“东方之旅”在庆祝的高潮后突然结束,这种安排前所未有,目的是突出其非同寻常的意义。为了弄清“东方之旅”中途失败的原因,有必要考察其倡导者盟会。首先,盟会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组织。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普遍的思想危机和对世界末日的恐惧,各地涌现了许多“教主”、“先知”、“信徒”及相关团体,声称能拯救世人。但所有这些组织都无法与盟会相比。后者历史悠久,起源久远,贯穿整个人类历史。从古代至今,东西方文化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如扎拉图斯特拉、
老子、
柏拉图、
色诺芬、
毕达哥拉斯等,都曾是盟会的共同创始人、缔造者和重要成员。这一点充分证明了盟会拥有悠久的人文传统,与那些赶时髦的“速成班”性质的小团体不同,比如小说中提到的“酒神舞社”和“再洗礼派”。此外,申请加入盟会的成员还需要接受严格的纪律约束,通过多种形式的考试和考验,最后宣誓效忠。如果中途退缩,就相当于背叛,即使日后如何后悔和努力,也无法再次加入盟会。盟会在组织上、人员素质上、纪律上、精神引导上都有严格的要求。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盟会的独特品质在于其艺术审美精神。小组成员基本上是H·H·所说的“艺术之友”,其他小组的成员也主要是艺术家。他们的追求局限于艺术审美的范畴。小说在描述旅程到达布伦加登后,主人和客人参加庆祝会的情景时,非常充分地向读者展示了艺术家、诗人、作家及其想象中和创作出来的角色,他们都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兴趣沉浸于对艺术、美好事物和奇妙想法的欣赏和品味之中。正如《东方之旅》中所描述的世俗世界,人类物质世界的繁荣表象之下隐藏着的是人类精神危机。许多人已经不相信精神有什么独立的地位和价值,将其视为物质的奴隶、身体的附属品。然而,正是精神的丧失使得人们陷入了巨大的焦虑、苦恼和空虚之中。因此,
赫尔曼·黑塞始终将反映和寻求解决现代人的痛苦、忧虑、心灵空虚等精神困境作为其创作的核心,将对人的内心的认知和探索作为他一生的主题。从《卡门青特》、《德米安》、《
荒原狼》到《东方之旅》以及后来的《玻璃珠游戏》,黑塞的作品构成了对他本人而言,同时也是对现代人,特别是知识分子们的灵魂深处的探索之旅。《东方之旅》中描述的心理经历和困境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面临的问题。这场探索之旅似乎是为了东方,但实际上是一次深入心灵与精神的旅行,是潜入自我深层结构的旅程。
赫尔曼·黑塞在这场探索之旅中,也在寻求解决现代人心灵问题的方法,他从
天主教、
弗里德里希·尼采、
阿图尔·叔本华等哲学家,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荣格等心理学家,
老子、
庄子、
孔子等东方思想家以及印度文化中寻找有益的道路。正如他对“东方之旅”的描述——“我们不仅穿越不同的空间,还漫步于不同的时代。我们走向东方,我们也奔向
中世纪或那个黄金时代”。尼采的人性观以肯定人的生命本能为基础,以主张人的超越性为目的。黑塞在尼采身上发现了强大的生命力,敢于面对自我,充满激情的强者精神,人性无限的创造力和自我超越性。但他同时也感受到了这种超越、自由和创造与世界无意义和超越目标缺失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最终导致了
虚无主义。尽管
弗里德里希·尼采将虚无主义分为弱者虚无主义和强者虚无主义,但他始终未能摆脱
悲观主义的命运。老庄思想中,
老子哲学的核心是“道生万物”,强调
宇宙万物和谐一体,尊重自然规律,从辩证的角度看待事物,将人的内在与外在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宇宙相互依赖。庄子哲学最适合创造力的需求,更能贴近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内心深处微妙的部分。它在
儒家的规则严密与佛家的禁欲严肃之间,给了知识分子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老庄思想赋予生命、自然、宇宙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天地,为孤独忧郁的
赫尔曼·黑塞带来了安慰和平静。《东方之旅》将
弗里德里希·尼采与老庄思想相结合,旨在说明人类想要实现自我超越,精神世界和谐统一,那么东西方文化应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老庄圣贤思想为先导,在尼采生命哲学观的激励下,个体不断完善、超越自我,以有限的生命奉献于人类整体生命的永恒。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将文学、艺术、神话、宗教回归其在精神世界的独立地位,人类文化共生共栖,从而实现人与自然、
宇宙的和谐共生。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真正找到心灵家园,消除
欧洲文化危机。在一次
赫尔曼·黑塞周年纪念日的致辞中,尤里安·尼达-吕梅里强调,黑塞是一位改变世界的诗人,在寻找解决西方危机的过程中,他设计了一种“联盟文学”(universitasliterarum)。《东方之旅》体现了黑塞的这一思想。老庄道家思想、
弗里德里希·尼采思想、
天主教等东西方文化汇聚于《东方之旅》,表达了诗人希望借此回归心灵家园,使人类精神完美,人类、自然与
宇宙和谐共处的中心思想。“时光飞逝,智慧永存。智慧将以不同的形式和方式显现,但它永远立足于这样的基础:人类顺应自然,顺应宇宙和谐。”
《东方之旅》是
赫尔曼·黑塞晚年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他写作态度的转折点。黑塞早期的作品主要围绕个体的自我探索,但从《东方之旅》开始,他开始将个体的自我发展与团体联系起来。由于作者在小说中大量使用比喻、
隐喻、象征等手法,使得人物和情节都笼罩上一层神秘、魔幻的色彩。小说还特意引用了
诺瓦利斯的诗句:“我们到底要去哪里?一直在回家的路上。”这样一来,东方原本相对于
欧洲的世界东部领土的意义就被消解了,变成了人类精神和心灵的家园。在这个意义上,东方成为了所有超时空精神文明的象征,“东方之旅”也意味着一次回归和重新发现人类精神家园的灵魂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