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鱼类洄游通过水闸或坝的人工水槽。鱼道的设计主要考虑鱼类的上溯习性。在闸坝的下游,鱼类常依靠水流的吸引进入鱼道。鱼类在鱼道中靠自身力量克服流速溯游至上游。鱼道由进口、槽身、出口和诱鱼补水系统组成。进口多布置在水流平稳,且有一定水深的岸边或电站,溢流坝出口附近。常用的槽身横断面为矩形,用隔板将水槽上、下游的水位差分成若干个小的梯级,板上设有过鱼孔,利用水垫、沿程摩阻、水流对冲和扩散来消除多余能量。由于孔形不同,又可分为堰式、淹没孔口式、竖缝式和组合式等。调查了解通过闸、坝的过鱼对象,拟定设计运行水位和设计流速等是确定隔板布置、过鱼孔形式和尺寸等的主要依据。出口应靠近岸边,水流平顺,并与溢流坝或水电站进口间留有足够的距离,以免过坝的鱼再被水流带到下游。尽管鱼道设计成败的关键在于进口位置的选择,但实际运用情况表明,拦河修建闸、坝后,难于引鱼进入鱼道,故近代常采用其他鱼类过坝措施。
鱼道按结构形式,分为池式鱼道和槽式鱼道两类。池式鱼道由一串连接上下游的水池组成,很接近天然河道,但其适用水头小,占地大,所以适用性受限制。槽式鱼道又分简单槽式、丹尼尔式和横隔板式。
比利时的丹尼尔首先在槽式鱼道的槽壁槽底设置相距很密的阻板和底坎,消能减速,称为丹尼尔式鱼道(图b)。这种鱼道适用于通过较强劲的鱼类和水头不大的枢纽。
横隔板式鱼道横隔板式鱼道主要由进口、池室和出口组成。是利用隔板将水槽上下游的总水位差,分成许多梯级池室,又称梯级式鱼道或
鱼梯(图c),这种鱼道是利用水垫、沿程摩阻及水流对冲、扩散来消能,改善流态,降低过鱼孔的流速,并能以调整过鱼孔的形式、位置、尺寸来适应不同习性鱼类的需要。其结构简单,维修方便,近代鱼道大都采用这种形式。
设计鱼道首先要调查确定主要过坝鱼类的品种及其习性、溯游能力和过鱼季节。过鱼时间一般3~4个月,兼有鱼类降河下行要求的鱼道可能达5~6个月或更长。根据这一时段中闸坝上下游水位可能出现的合理组合情况,先定设计运行水位,保证在各种水位组合下鱼道能正常运行。鱼道的流速、流态,须适应主要过坝鱼类的习性和溯游能力,使上溯鱼类不过分费力即能通过,以免对鱼类生理机能产生不利影响。鱼道的设计流速,是指设计水头下隔板过鱼孔的流速。此流速应小于鱼类上溯的游速。各隔板过鱼孔的流速应尽量一致。鱼道的进口直接影响过鱼的效果,应设在鱼类最易发觉又能很快进入的地方,一般设在经常有水流下泄,流态平稳
顺直,水质鲜肥,鱼能溯游到的距上游最近的水域,通常多在紧靠水流两侧或闸坝下游两岸岸坡处。进口在进鱼时须有1~1.5m水深,且有适应水位变化的措施。横隔板的形式有溢流堰、淹没孔口和竖缝等。现代鱼道通常将几种形式组合使用,以获得较好的效果。池室的宽度多为3~5m。池室的长度为宽度的1.2~1.5倍池室由横隔板分隔鱼道水槽而成。每10块隔板设一休息室,其长度为池室长度的两倍。鱼道的
水力学条件可由公式计算和进行模型试验测定。鱼道出口须适应水库水位的变化;远离
溢洪道、厂房、泄水建筑物进口;水流平顺,有一定水深,并须设坚固的网罩以防鸟兽等侵害。此外,鱼道均设观察设施。直接观察可利用观察室和观察箱;间接观察可利用水下电视、
声学全息摄影,光电
计数器等。在水利枢纽中,鱼道的进口常紧靠泄水闸坝的边孔或电站尾水旁侧,如岸边地形宽阔,则槽身伸至岸坡,经过一定距离,在上游设置出口。这种布置较好,常称此为绕岸式鱼道。如岸边无适宜场地,常呈盘折布置或充分利用空间分层盘折,以使槽身有足够的长度。
美国
哥伦比亚河流域的邦纳维尔(Bonneville)、约翰代(John Day)等10多个水力发电站新建的鱼道成功地解决了
鲑科鱼类通过20~34m较高水头枢纽的洄游问题。
中原地区于1960年建成第一座鱼道,至20世纪末已建成30余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