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服务共同体,简称“医共体”,是整合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机构的资源而建立的分工协作、一体化管理、为群众提供
全方位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旨在最大化发挥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逐步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2017年,《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意见》中提出要组建“县域医共体”。2021年1月,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2024年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明确到2025年底,力争90%以上的县市基本建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医共体主要特点是人财物统一和医保包干。医共体建设是深化医改的重点工作,有利于提升公众的健康满意度和安全感。
基本概念
医共体是指由政府指导,以
县级医院为龙头,是整合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机构的资源而建立的分工协作、一体化管理、为群众提供
全方位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旨在最大化发挥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逐步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医共体以医疗集团化方式运营,是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机制。
历史沿革
建设背景
新医改实施以来,农村地区已相继进行了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县级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县、乡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较大转变,硬件设施得到有效改善。但是,县域内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布局不合理,特别是镇、村基层卫生机构人才短缺、服务能力薄弱的问题始终未从根本上解决,导致基层首诊、分级诊疗无法落地,群众在家门口看病的质量不高,对深化医改的获得感不强,基层医疗卫生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因此,统筹区县域医疗资源,推行县乡一体化管理,实现县乡医疗卫生服务均衡发展成为必然选择。建立医共体建设的基本目标是“一下沉两提升”,即有序下沉医疗资源,快速提升卫生院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县级医院综合实力。
建设历程
2017年,《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意见》中提出要组建“县域医共体”。次年,国家卫健委召开新闻发布会,提出要从加强县域内重点专科资金倾斜、省级医院托管县级医院、加强远程医疗建设、加强质控、推进同质化管理四个方面建设县域医共体。医共体将从形式走向实质,实行“利益捆绑”,实现县乡村真正的“三位一体”。
2021年1月28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紧接着两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号召“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
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医保局办公室、国家中医药局办公室《关于做好2022年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监测工作的通知》要求,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试点地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进展和成效,指导县域医共体健康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决定继续开展2021年度县域医共体建设监测评价工作。
2024年1月1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明确到2025年底,力争90%以上的县市基本建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到2027年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能够基本实现全覆盖。
主要特点
医共体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统一管理人财物资源,重组组织结构,打破各自为政的格局;二是实行医保包干制度,即医保按照固定额度支付费用,结余部分可以留存使用。
价值意义
医共体建设是深化医改的重点工作,有利于提升公众的健康满意度和安全感。
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存在着信息不畅、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导致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难以得到有效保障。而医共体的建设,可以将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医共体还能够加强医疗机构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形成合力,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有助于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基层医疗机构是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种种原因,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一直较为薄弱。而医共体的建设,可以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提升基层医疗服务的能力和技术水平。同时,医共体还能够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和医生的专业技能,使基层医疗机构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有助于推动医疗体系改革
医共体建设是医疗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能够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推动医疗体系向更加科学、合理、高效的方向发展。同时,医共体建设还能够促进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使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有助于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口老龄化、慢性病等问题的加剧,医疗卫生事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而医共体的建设,可以通过整合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效率等方式,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医共体还能够加强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医疗卫生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