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洲伟
《21世纪经济报道》的总编
刘洲伟,男,1994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同时进入南方日报社。曾任《南方周末》北京记者站副站长,新闻部副主任,经济部主任,创办《新经济》版块。现任《21世纪经济报道》总编。2013年7月8日,新浪微博宣布辞去21世纪传媒执行总裁及其他相关职务,并在新媒体方向再次创业。
人物简介
姓名:刘洲伟
性别:男
毕业院校:中国人民大学
现供职媒体:《21世纪经济报道》
职务:主编
人物经历
199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双学士学位,同时进入南方周末,曾任《南方周末》新闻部副主任、北京记者站副站长;1999年任南方周末经济部主任,创办《新经济》版块;2000年10月与同仁一道创办《21世纪经济报道》,任常务副主编;2003年1月出任《21世纪经济报道》主编。社会任职:中国环境记者协会常务理事作为《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主编,他前前后后在报界辛勤耕耘了8年;创办了《21世纪经济报道》,并获得巨大成功。他深谋远虑,高瞻远瞩,时时刻刻都在探索报业新时代下的发展之路。
行业历程
他大学里学的是气象学,后来又拿了新闻学的学位。他对新闻有一种热爱,父亲原来是个军人,后来转入了公检法工作。在他眼里,记者是一个很有权力的职业,在社会上非常有影响力,能够为老百姓鼓与呼。读大学时,很流行报告文学,他也非常喜欢看。很多报告文学是记者写的,这对他后来选择新闻有着密切联系。
毕业后,他南下广州市来到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周报——《南方周末》。刚开始跑社会新闻,后来发现经济新闻比社会新闻更有深度,更符合他的性格。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南方周末》只有他一个经济新闻记者,从跑政策解读、学者观点开始,做过许多行业的报道。他写下了大量在业界有影响、有分量的文章,出版了一本叫《非常原始积累》的专集。从助理编辑到记者、驻北京记者,再到北京记者站副站长、新闻部副主任,他在《南方周末》的职务不断变化,最后是经济部主任。随着社会转型和阶层变化,以及中国入世带来的巨大影响,市场对财经类媒体的需求越来越大。这种需求在一定的时期会有一种征兆,即一个购买力极强的消费群体正在形成。从社会形成上分析,中产阶层的财富正在迅速积累起来,这股力量需要更为细化的市场。而当时国内除《中国经营报》外,没有其他很强势的专业财经媒体。由此,他觉得,财经报纸大有可为。于是,2000年开始筹办《21世纪经济报道》。短短两三年,该报的发行量增至20多万份,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专业财经媒体之一。
行业理念
他的新闻报道理念是——挖新闻就要挖到底。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21世纪经济报道》时常以连续性、追踪式的报道在业界引起关注。
他崇尚新闻至上,允许记者在采编上花很大的成本。他认为一个优秀的财经记者首先要头脑清晰,专业性和逻辑能力比较强;其次在采访前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工具,做到有备而来,准备充分;第三要勤奋;最后,性格上要善于与人沟通。他认为,财经纸媒必须采取现在能想到的模式去增强自己的竞争力,才能获得一个大的发展。如果只是固守纸媒模式,就非常的危险,而且看不到未来。他重视报纸的文化风格,要求员工们追求卓越、信仰新闻,以积极进取的姿态去观察、推动社会进步,从而塑造报纸的高品质精神气质。
他提倡《21世纪经济报道》的“矩阵式管理”。这种矩阵式结构的好处是在新闻采集上更加迅速,对区域新闻源了解更加深入,同时又保持了中心的控制力度。他不断强调着经济内容的新闻化,在这种指导思想下《21世纪经济报道》逐步形成了鲜明的办刊思路。即:有效信息结合商业逻辑的模式。高瞻远瞩的刘洲伟说,对于《21世纪经济报道》来说,今后发展的关键不是与同行之间的竞争,而是如何应对网络媒体和各种新兴媒体形式对传统媒体的挑战。
行业贡献
南方周末》在1999年的全盛期发行量高达130万份。《21世纪经济报道》诞生之日起,就严格遵从国际化商业报纸的游戏规则,实行采编和经营完全分离的管理模式。《21世纪经济报道》定位为资讯国际化运作的参与者,并与国际接轨。
《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发行量超过40万份,全年的广告收入是2.17亿元。这个数字在中国财经纸媒中最高。
《21世纪经济报道》正在投入巨资筹建未来中国最有影响的大财经网站,走多种媒体形式共同发展之路。
未来《21世纪经济报道》将成为一个立体的媒体,即记者采访的新闻在第一时间以手机短信的形式到达受众,随后在网站上发布事件的实时进展情况,然后是报纸上的全面报道,最后是在杂志上的深度报道和分析。
人物观点
精英的眼光看社会
刘洲伟在设计《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年新闻报道框架与基本风格的时候,也许潜意识里是将原先“新经济”时期的做法推向极致,报道的标题和文章都体现出一股冲劲和一种锐气,结果使报纸拥有了非常锐利的个性。
这种锐利的风格多少也跟他的个性有关。甚至有同事说,刘洲伟的个性对报纸的个性影响深刻。操作2003年年终特刊时,同事们提出其他选题都被否定,刘洲伟坚持要做自己敲定的《中国世纪》。当其他多数媒体都在考虑盘点的时候,他却“更感兴趣的是对未来图景的描绘和感知。预测未来是非常危险的东西,就像算命先生,但是我们希望对未来的图景提供一种参考。”
“所谓‘中国世纪’是一种提问,历史学家汤恩比预言,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同时另一位美国政治学家提出,世界上不存在普适性的文明,越古老的地方可能越会诞生出与美国不同的文明,比如伊斯兰教,比如中国。中国领导人前不久访美提出一些东西,叫和平崛起,可能是和平的姿态,不同于美国的姿态,杂了中国的传统和现代,我们非常感兴趣。”
作为这份专版的主题策划人,刘洲伟把视角放在了历史长河中,把国外国内的各种思潮凝聚在一起,聚焦“中国和平崛起”,使得整张报纸富有理想气质和使命感。
“成熟不失锐利,进取但不急躁,精英但不傲慢”。刘洲伟重视报纸的文化风格。他要求员工们追求卓越、信仰新闻,以积极进取的姿态去观察、推动社会进步,从而塑造报纸的高品质精神气质:“既要做一份成熟的财经报纸,又不能被环境磨灭掉身上的锐气;既要积极进取,又要在浮躁的环境中沉下心来。做《21世纪经济报道》是以精英的眼光来看待这个社会,但又不能使自己浮在水面上。”
他曾在不同场合提到《21世纪经济报道》的“矩阵式管理”。“‘矩阵式管理’是不得已而为之。中国新闻源那么多,北京、上海市和深圳都要重兵布防。报纸先从板块来管理,我们的综合类板块在北京、上海、成都市重庆市香港特别行政区都会有一个小组,根据区域的特点,小组人数或多或少。板块的负责人在业务上直接管理各个新闻中心小组,同时每个新闻中心在区域上又都有一个小的管理团队实施管理。比如北京新闻中心有一位编委和两个新闻中心主任组成一个团队进行管理。”
这种矩阵式结构的好处是在新闻采集上更加迅速,对区域新闻源了解更加深入,同时又保持了中心的控制力度。刘洲伟坦言,这种管理模式不算完美,操作中也有问题。从一周一期改成一周两期后,原先的系统显得无法应付。“记者离总部比较远,归属感不强,遇到事情沟通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我们目前在研究组织架构是否要调整,因为外部市场、各种条件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
21世纪经济报道》改为周二刊后,对采编的要求大大提高。刘洲伟说:“主要从对新闻敏感性的反应,到开发,到新闻中心的采访力量以及编辑中心力量的协调,我们觉得这里面最大的困难就在于协调上,出现所谓的‘信息不对称’。也就是说,在总部的编辑很难预先知道其他商业社会区域发生了什么事。这样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和敏感性就会受到制约,可能会产生新闻中心记者的判断和编辑中心编辑的判断产生差异。”
奖项致辞
众所周知,中国凭借巨大的制造业规模,使中华民族重新变得自信,在100多年的饥饿之后,这个国家终于进入了伟大复兴的通道。中国制造在立下汗马功劳的同时,也因为绝大部分行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较小,对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而受到国人的购并。与此同时,在享受廉价中国货的同时,发明了自由贸易理论的西方人开始烧中国鞋、提高他们的关税,惯于人民币汇率。中国制造在某种程度上遭遇了内外跤困,有识之士开出了药方,他就是自主创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这一意见迅速上升为国家意志,并伴随着神舟五号神舟六号飞船飞船的上天变成了人民的共识。在统一了思想以后,方法论就变得更为重要,如何进行路径的把握,是联盟、收购,还是自主研发,这些问题都值得探讨。于是,有了今天的中国创造年度论坛,同时21世纪报系联合多家权威机构发起设立了中国创造奖,在确定了缜密的评估体系之后,我们聘请了专家学者组成阵容强大的评审委员会,并通过严格的程序和精确的考量,产生了今晚即将揭晓的奖项。在这里我向获奖者表示致敬。
作为四大发明拥有者的后人,我们并不缺乏发明创造的生物学基因,更加重要的是国家保证创造的动力,21世纪报系愿意努力推动中国制造实现所需要的制度变迁。谢谢大家!
个人作品
《你拿什么吸引我-创业者必知的风投规划》
作者:刘洲伟
出版社:北京大学
出版日期:11/1/2007
《下一个首富是谁(追问互联网潜规则)》
作者:刘洲伟
出版日期:2006-9-1
《下一个首富是谁:追问互联网潜规则》
作者:刘洲伟
出版社:南方日报
出版日期:2006-9
《高谈--顶尖企业家思想盛宴》
作者:丘克军、沈、刘洲伟
出版社:南方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5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人物经历
行业历程
行业理念
行业贡献
人物观点
奖项致辞
个人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