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档案证史书系》是2014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北京中青人出版物发行有限公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胡忠良、邓玉娜。
内容简介
清代,兴衰昌亡;成败得失,以古见今。十二帝君,铁马金戈;功过是非,昭前警后。
清史专家倾力打造,清宫档案破谜释疑!经典话题出人意料,文献资料证史解误!
《清宫档案证史书系(共12册)》有别于帝王的个人传记或现在流行的历史
教科书,力图集学术研究、成果转换、文化普及、传统文化教育诸功能于一体。本书系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编。
图书目录
乾隆王朝
道光王朝
宣统王朝
天命王朝
顺治王朝
雍正王朝
咸丰王朝
康熙王朝
雍正王朝
嘉靖王朝
文摘
奕何以能继承皇位
在
爱新觉罗·旻宁的诸多皇子中,奕詝并非是长子,也并不是最优秀的,而且据野史记载,他还是一个跛子,但道光皇帝偏偏就有个性,最终选择奕詝成为皇位继承人,而不是选择其他的皇子,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饱受内忧外患困扰的69岁的道光帝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把治国的重任交给了自己还不满19岁的第四子——奕詝,这就是今天人们所熟知的
爱新觉罗·奕詝。
在清宫档案史料
咸丰朝《
清实录》卷一中,记录了这次皇权交接的场景: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十四日,圆明园慎德堂,年届七旬、本就有病的
爱新觉罗·旻宁因为一个月来操办孝和睿皇太后的丧事而病危,趁着脑子还算清醒,他赶紧下诏宣见皇四子奕詝,同时接受召见的还有宗人府宗令
爱新觉罗·载铨,御前大臣载垣、
爱新觉罗·端华、
僧格林沁,军机大臣穆彰阿、
阿鲁特·赛尚阿、
何汝霖、
陈孚恩、
季芝昌,内务府大臣文庆。诸人到齐之后,道光帝当场宣布朱谕,立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命诸臣同心辅政,总以国计民生为重,无恤其他。紧接着,道光帝又亲赐御用冠服朝珠,替奕詝戴上。奕詝推辞再三,而道光帝的态度也愈益坚决,立即宣布遗诏,命奕詝即皇帝位,以嗣大统。
这一场景在
爱新觉罗·旻宁朝《
清实录》卷四七六也有记载。与前面记载稍有不同的是,道光皇帝在召见奕詝和诸位大臣并当众开启立储匣后,除了有立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的朱谕外,还有封皇六子奕新为亲王的朱谕,以及一份特谕。特谕称:多了一份
封奕新为亲王的朱谕以及特谕中“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那句话,道光帝与
咸丰进行皇位交接时的气氛变得马上不一样了。那么,道光皇帝临终时都留下了哪些遗诏?有没有封奕新为亲王的朱谕以及上面的特谕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来了解一下
清代的立储制度。
在历代汉族王朝中,挑选皇位继承人遵循的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为了能够选出优秀的人来维护统治,清王朝在立储上讲求的则是“立贤”。这诚然使得皇子们在言行上努力要求自己,向仁君的目标靠近,但不可避免地也造成了手足相残,兄弟仇杀。
雍正帝即位后,鉴于自己在争夺帝位中的教训,创建了秘密立储制度:皇帝选择好继承人之后,将立储谕旨密封于匣中,藏于
乾清宫“
正大光明殿”匾额之后。皇帝死后,由御前大臣、军机大臣等当众打开匣子,按谕旨规定宣布皇位继承人。乾隆朝之后,这种制度作为立储制度被固定下来。
比较幸运的是,经历了近代以来那么多的战火和劫难,
爱新觉罗·旻宁的这个立储匣至今仍然较好地保存了下来,现藏于北京故宫第一历史档案馆,这是唯一保存至今的一组有关秘密立储的珍贵实物。匣中共有谕旨四份。其中立储谕旨一份,在一张9.5×21.6厘米的四扣折纸上用朱笔以满汉两种文字写着“皇四子奕詝著立为皇太子”,又以汉文写着“皇六子奕新封为亲王”。立储谕旨用深浅稍有区别的黄纸分两层包封。内层的包封纸上背面以朱笔写着“道光二十六年六月十六日”,并有道光皇帝的签名。外层的包封纸上写有满文“万年”,也有
爱新觉罗·旻宁的签名。可以看出,道光帝立储的时间是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也就是道光帝去世前四年。在亲书立储谕旨的同时,道光帝还书写了两份遗谕,交代了他死后应办的事项。一份用10×22.2厘米九扣折纸,朱笔书写,末段书有“寝宫合符匣内手书与此同”字样,用黄纸包封,朱书“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公同手启”字样,并贴有封条,上有道光帝签名和用满文写的“封”字。
P2-5(《咸丰王朝》)
序言
人是历史的产物,探究历史真相,打开尘封记忆,获取智慧源泉,是人类天然的本能。但历史从来都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丰富、鲜活,光怪陆离,千人千面,就后人评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谓常理常情。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地位卓绝,影响至深,一直是学术界和世人关注的焦点。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时下坊间关于清代历史的著作虽然汗牛充栋,但任意发挥、影射曲解、以讹传讹的现象,却比比皆是,让人触目惊心。如何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清史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学术研究的立场和可靠的文献资料记载为依据,廓清世间种种不实传闻、戏说,还原历史的本色,并转化为易于被社会各界接受的知识,是
历史学研究者不容推辞的责任和义务。《清宫档案证史书系》就是这一尝试的产物。
本书系有别于帝王的个人传记或现在流行的历史
教科书,力图集学术研究、成果转换、文化普及、传统文化教育诸功能于一体。全书系分为十二册,按照
清代近三百年由盛而衰的历史轨迹,以清朝十二帝为主轴,以各个朝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通过对清宫档案资料的系统挖掘,力争较为全面地揭示出有清一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将真实的历史还原于大众。
档案是了解历史真相最直接的第一手材料。流传至今的清代档案浩如烟海、卷浩繁,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清代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民族、宗教、宫廷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成为我们今天了解清代历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本书系坚持科学严谨的态度,忠于原始史料记载,将档案资料作为历史叙述的基点、重点和亮点。通过档案资料的搜寻、排查、分析、佐证及揭秘等相关过程,力图以档案证史,以档案明史,以档案补史。各个分册的专家学者在写作的过程中,根据原始档案资料,拣选
清代十二朝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由此确定每一分册的话题。各分册作者在对档案资料的寻找、翻查、分析、佐证中,对各个话题进行挖掘与分析,得出结论,还历史以真实面目。在对档案资料的处理和写作上,突出了原创性、学术性及知识性。当然,尽信书不如无书,清代档案价值的局限性也不言而喻。所以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同样非常注重各种材料的参照对比、考异辨析,以陈述历史真实为第一要务。
在中国青年出版总社韩亚君副总编辑精心策划、中国青年出版总社中青人分社林栋总编辑组织落实下,十几位
历史学青年学者与中青人几位年轻编辑通力合作,经过将近两年的努力,完成了本书系的撰稿和编辑加工工作。我们希望能通过这样的努力,在客观论述
清代历史演化的背景基础上,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汲取历史智慧,但能否如愿,还有赖于读者诸君的评判。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