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青长
朱青长
朱青长(1861~1947)名策勋,字笃臣,号还斋、天完、天顽。江安县县城人。他幼学书经,旁及诗、文言文词,偶有所作,则斐然成章。十八岁后,研读子、史及诸家学术思想,打算创立一种阐述人生哲理及国家治乱本源的学说。闭门谢客,锐心苦思,写成论文二十四篇,名曰《鸿辩》。朋辈纷纷借阅传抄,以致原稿亡失。朱青长为了增加自己的阅历,完善著述以成一家之言,于是外出游学,遍览祖国名山大川。他东出门,经汉皋(今湖北、武汉),启大梁(开封市),遵太行山,而燕(北京),而申(上海市),而吴(苏州市),而荆(江陵),而渝,而江安。烟栖雨泊,积南北之往返十年。
正文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中举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以后,留居成都市,日与文人学士时唱和,集为《北来词稿》、《南行诗稿》。写成《博演》,称之为“治乱学说”。并与门人弟子,组成“东华学社”,称为东华学派,亦称治乱学派。
辛亥革命后,民国元年(1912年)其继子朱山被川督胡景伊所害。朱青长痛子情切,亲赴北京告状。时王壬秋任国史馆总裁,特邀朱青长为国史馆顾问。其后,见袁氏帝制自为,愤而辞职,继续其《庄子解》、《道德经两注》等“治乱学说”的写作。
护国之役,护国军旅长朱德驻节泸州市,因同僚南溪孙炳文,曾师事朱青长,向朱德力荐其才。朱德派孙炳文赴江安县,恭请朱青长去泸州讲学。至泸后在“来学堂”讲学授诗。护国军自师长赵又新以下官佐,多面北听讲。朱德又集当地名流,组成“东华诗社”,相互唱和。民国11年3月,朱德为追求革命,辞职离泸。朱青长手书一联云:“硬着肩头担过去,放开心胆做些来。”贴在金花桥朱德寓所门上,并在此门前与朱德合影留念。
同年秋,川军第一混成旅长刘文辉进驻宜宾市(今宜宾)。委任朱青长为长宁县长,不久去职,到旅指挥部任顾问官,刘以师礼相待。其后刘文辉出任二十四军军长及四川省主席期间,将成都小关庙街富德里韵庐赠给朱青长作为住宅,聘任他作三军联合办事处顾问。并出资印行朱的《东华学派全书》。
朱青长自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开始构思写作,至民国10年(1921年)完稿,写成的《东华学派全书》,民国14年(1925年)后,由刘文辉出资石印出版。计有《博演》、《天授录》、《新世界救亡书》、《东华白话》、《厌兵符》、《同文大典》、《道德经两注》(文言文注,亦称《来学堂老子读本》。(粤语注,亦称《全球太平世教科书》。)、《庄子解》等9种,60余万字。朱为人孤高自赏,不随流俗,往往出语惊人。其书法硬似枯藤,摇曳生姿,而又遒劲刚健,自成一体。
民国16年(1927年),在成都高等师范中文系讲授《宋词》。以后居住成都市,讲学著书,除《东华学派全书》外,其著述尚有《易大义五十问》、《易经图解》、《还斋诗》、《还斋杂述》等多种。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迁来重庆市,令四川省政府举荐文学耆宿。省府列报向楚、林山腴、朱青长等十多人以应。教育部长陈立夫曾拟聘朱青长为部聘教授,辞不就聘。
民国36年(1947年),朱青长在成都韵庐病逝,终年86岁。《大公报》以《文坛怪杰朱青长先生千古》为题,发布新闻。其弟子四川大学教授陈文光,发起追悼,为其治丧。川大文学院教授向楚、女弟子黄稚荃等人挽诗哀悼。葬于成都市西郊。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正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