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猫
导弹的研发始于1958年,旨在为
英国皇家海军服务。1959年2月,该导弹被英国海军部和供应部正式命名,并于同年的
法兰克福航空展览会上首次亮相。1960年进行了舰上制导发射,次年在
英国皇家海军舰队的引诱号
驱逐舰上完成了验收试验。1963年起,海猫导弹开始逐步装备至舰船上,分为基本型和改进型两个版本。截至1979年,基本型海猫导弹的价格为2.3万
英镑,带有高度控制装置的型号则为2.8万英镑。此外,一个双联装发射架的价格为20万英镑,而加装高度控制装置所需的测试设备总费用为9万英镑。目前,海猫
导弹已不再生产。
海猫导弹的弹体横截面大致呈现方形,头部为锥形设计。其气动布局采用全动弹翼式,4片全动式弹翼位于弹体中部前方,呈“╳"形配置,前缘后掠角为60°;4片矩形稳定尾翼置于弹体尾部,呈“十”形配置,与全动式弹翼形成45°夹角,其中两片尾翼末端设有曳光管。每个弹翼前缘第一层蒙皮下方配备有
触发引信,用于控制偏航的翼内嵌有指令接收天线。弹体各舱段通过弹翼销钉连接,主要材质为轻合金,
发动机壳体采用焊接式高抗拉强度钢制造。弹翼采用
没药树浸渍玻璃纤维材料,内部填充刚性触变泡沫塑料,稳定尾翼则采用增强塑料。
导弹通过
无线电指令控制可动翼,实现俯仰和偏航调整,利用旋转弹翼的差动达到滚动稳定性。
战斗部采用连杆式设计,重达15公斤,内置高能炸药,可通过
近炸引信或触发引信引爆。标准的近炸引信有效作用范围不低于15米。
海猫导弹的基本型
航空武器系统包括导弹本身、四联装发射架以及配套的
火控系统。导弹采用四联装或三联装发射架,其中四联装发射架中央配有指令天线,导弹悬挂在发射导轨上,总重量约为4.7吨。三联装发射架的总重量约为2吨。
导弹的人工装填操作简便,重新装填4枚导弹所需时间不超过3分钟。
在实际作战过程中,基本型海猫导弹的操作流程如下:首先,舰上探测指挥系统提供目标信息,随后操纵手通过目视手段捕获并追踪目标。一旦目标进入有效射程,操纵手便通过操纵手柄发送发射信号。导弹发射后约2秒,会出现在
瞄准具的瞄准线上,此时操纵手通过观察导弹尾部的曳光轨迹进行跟踪,并使用瞄准具上的操纵杆对导弹飞行路径进行微调。操纵杆的动作会被转化为
无线电指令,从而引导
导弹朝正确方向飞行。当导弹接近目标时,
近炸引信将会引爆
战斗部,摧毁目标。改进型海猫导弹配备了GWS-21型、GWS-22型和GWS-23型
火控系统。在作战期间,同样是由舰上探测指挥系统提供目标信息,ST801型跟踪雷达负责捕获并追踪目标,光学瞄准具也会同步捕获目标。当目标进入射程后,即可发射导弹。此后,制导过程与基本型类似。然而,改进型海猫导弹还采用了CWS-24型火控系统,这一系统的区别在于由ST801型跟踪雷达和闭路电视系统协同工作,共同完成自动跟踪和制导任务。如果有必要,也可以手动引导
导弹。
海猫导弹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1956年进行了方案论证,1958年开始研制并签订了相关合同。1960年进行了制导发射试验,1961年进行了舰上试验,1962年完成了作战鉴定,1963年开始装备部队。1969年,闭路电视制导系统取代了原有的光学瞄准具,
火控系统升级为GWS-24型,实现了导弹的自动跟踪和制导功能,将导弹引入瞄准线的时间从7秒缩短到了6秒。自1971年起,陆用山猫导弹的三联装发射架也被应用于舰艇上,并广泛采用了固态电路和元件,显著减少了导弹的尺寸。1973年,海猫
导弹增加了高度控制装置,使得导弹能够以2米的高度飞行。1982年,导弹更换了新型火箭发动机,飞行速度由此提升至超音速级别。
海猫导弹系统具有简单、经济、可靠的特性。
火控系统采用了大量的固态电路和元件,使得海猫系统得以小型化。导弹采用了多种制导方式,具备自动跟踪和全天候作战的能力。由于导弹仅搭载少量电子组件,因此结构简洁,成本相对较低。然而,海猫导弹的自动化程度相对较低,飞行速度较慢,随着距离的增加,制导精度可能会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