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阁体
中国明代前期流行的文学流派
台阁体(英文名:Cabinet style),指流行于中国明代前期的一种文学流派。台阁原为汉代尚书省别称,后泛指接近皇权核心的官员。明代台阁体因肇始于台阁重臣,故而得名“台阁体”。
关于台阁体的流行时间,学术界存在诸多争议与不同视角的解读。有观点认为其影响力跨越了永乐至正德这一长达百年的时期,也有观点认为台阁体的仅盛行于仁宗与宣宗两位皇帝在位的时期。台阁体的代表人物是杨士奇杨荣杨溥,作品多围绕应制、题赠、酬应、颂圣的主题展开,深受当时理学思想的影响,创作上秉持“性情之正”的原则,致力于通过诗文弘扬圣贤之道,讴歌国家的繁荣盛世,忽视了文学应有的情感深度与艺术表现力。这种创作倾向也导致了台阁体在文学品位和艺术表现上有局限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文学价值。
进入弘治年代(十五世纪末)后,社会风貌与思想氛围大变,台阁体也随之没落,取而代之的是“茶陵派”与“前后七子”引领的复古文学运动,此后台阁体文学虽仍有遗存,但已不再是文坛的主流。
在后世的评价中,明代台阁体多遭非议,不少学者对其持批评立场,认为其作品充斥着对帝王的阿谀奉承与歌功颂德,缺乏独立的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也有学者采取更为中立或正面的视角评价台阁体,认为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台阁体作为政治稳定与经济繁荣时代的产物,尽管在艺术创新方面有所不足,却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与时代变迁,为后世提供了了解明代政治生态与文化风貌的宝贵资料。
名称
台阁,最初是汉代尚书省的别称。汉代时,尚书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重要官员,因其办事地点位于皇宫之内,故而得名“台阁”。此后,“台阁”一词,超越了单纯机构的范围,也用来指代接近皇权核心的官员。由于台阁文人所处地位比较特殊,其文风往往带有“官样”,这种特定的文风被后世概括为“台阁之体”或“台阁之文”。
台阁体有泛指与狭义之分。泛指时,其边界较为模糊,它并非明代所独有,亦非明前期之专利,甚至是中国文学史中一种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文风类型。狭义的台阁体,则专指流行于中国明代前期的一种文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有杨士奇杨荣杨溥,他们均为明代大学士。明代以大学士之职(相当于宰相)辅佐皇帝处理国事。他们既是当时的政坛重臣,同时又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台阁体符合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模仿者甚多,蔚然成风,逐形成了流派。因为其创始者均为身居台阁要职的重臣,故而得名“台阁体”。
历史发展
形成
“台阁体”的兴起,与明初政治制度的变化、专制的加强和政治生态的恶化息息相关。明代皇权高度集中,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及三省制强化了皇权的绝对统治,使得士大夫阶层从原来的政治参与者转变为皇权的依附者。而以朱元璋朱棣为代表的皇权对文人严加控制,限制了其艺术创造与思想自由。但是,明代内阁制度的创立又体现了对士大夫的安抚与优容,提升了其社会地位,使得通过科举入仕进而跻身内阁成为可能。在这种背景下,士大夫们普遍生活在既恐惧于皇权威压又感激于皇恩浩荡的复杂心理之中,使得他们不敢触及敏感话题,倾向于通过文学创作展现其恭顺与谨慎,作为自我保护与顺应时局的方式。台阁体正是在这种政治生态下逐渐成型,成为文人表达忠诚与顺应时势的文学形式。
台阁体的崛起,除了受政治气候的影响外,还得益于明代教育制度、科举制度、翰林制度以及内阁制度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促进与催化。明朝时期,文教事业蓬勃发展,国家层面设立了国子监以兴儒学,地方则广泛建立郡县学,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而明代庶吉士教育的制度化,也培养了一批批掌握文学话语权的馆阁作家,直接推动了台阁体的发展和兴盛。
还有观点认为,台阁体风格的形成,深受江西诗派的影响。明代台阁体文人群体,以江西籍文人最多。他们因共同的地域背景和生活经历,在创作思想、倾向和风格上趋同。理学是江西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江西籍文人深受理学思想熏陶,以理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文学创作是必然的。而江西诗派在创作风格上也有自己的传统,其传统可追溯至陶渊明。陶渊明作为浔阳柴桑(现今江西九江)的杰出代表,其文风一直为江西诗派喜爱。除继承江西诗派的传统风格外,台阁体还受到高棅所选《唐诗品汇》一书的影响,主张模仿盛唐兴象,但显现出表面化、缺乏深度的倾向。在散文方面,江西派的渊源可上溯至欧阳修(今江西永丰人)、曾巩(今江西南丰人)、王安石(今抚州市人)等人。欧阳修与曾巩的散文作品,以其条理清晰、语言流畅而著,较有法度可寻,江西籍文人尤喜仿效。
流行
关于台阁体的流行时间,学术界存在诸多争议与不同视角的解读。史小军与张红花在《20世纪以来明代台阁体研究述评》中,以及汤志波在《台阁体研究现状补述及反思》里,归纳了五种观点:一是认为其流行于永乐正德的百年间;二是将其限定在永乐至成化的八十年里;三是主张永乐至天顺的六十年为台阁体的主要流行期;四则提出永乐至正统的半个世纪为盛行之说;最后一种观点则认为台阁体盛行于仁、宣两朝,与“三杨”的政治生命相终始。
衰落
到了弘治年代(十五世纪末),社会风貌与思想氛围已经大变,台阁体也随之没落。明朝前期,国家相对安定,经济呈现出一定的繁荣。但到了弘治时期,朝廷对外不能御侮,对内则民生凋敝,统治阶层却仍沉溺于荒淫无度、暴虐不仁之中。在此背景下,那些心怀正义、具有敏锐洞察力的文人墨客,再也无法忍受空洞无物、粉饰太平的台阁体文风,于是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派”应运而生。尽管茶陵派在文风上较“三杨”有所不同,展现出了一定的革新精神,但其力量仍显薄弱,未能彻底颠覆旧有格局,随后由“前后七子”发起的复古运动,才彻底改变文坛风气。尽管此后仍然还有台阁体的存在,但已不是主流,仅为余脉而已。
文学特点
台阁体文学,作为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多为应制、题赠、酬应、颂圣而做。此外,有明一代,理学占据了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影响了国家政治与文化的各个层面。身为朝廷重臣的台阁大臣们,同时也是深谙理学的学者与文人。在这样的背景下,理学中的性情理论催生了“性情之正”的创作观念,要求文学作品成为反映王政治理成效、治世兴衰的镜子,其内容与表达需严格遵循礼义规范,服务于社会教化。在这一框架下,台阁体聚焦于“弘扬圣贤之道”与“讴歌国家盛世”,文学对于个人情感的抒发、生命哲理的探索以及对艺术独特性的追求,均被置于次要位置,导致了台阁体品位的降低和艺术表现上的不足。
从表达形式看,台阁体追求“辞达意”,不刻意追求辞藻的华丽与繁复;在内容层面,其主旨聚焦于阐明事理,而非一味追求新颖奇特;语言运用上,则力求言简意赅,无多余之辞;从论点看,则追求“合于道之定论”,避免荒诞不经之论;至于风格,则以温柔敦厚、庄重沉稳为尚。
代表人物
三杨
台阁体的代表人物是杨士奇杨荣杨溥,时号“三杨”。三人皆身居大学士高位,享有“太平宰相”之美誉。清代学者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小传》中评价杨士奇:“国初相业称三杨,公之为首,其诗文号台阁体。今所传《东里诗集》,大都词气安闲,首尾停稳,不尚藻词,不矜丽句,太平宰相之风度,可以想见。”三杨之诗作,多围绕宫廷庆典、颂扬圣德、人际交往及题赠酬和等主题展开,字里行间洋溢富贵福泽之气,语言平和安详,风格雍容大度,追求的是一种平正而醇厚的艺术效果。但其创作往往脱离了广阔的社会现实,因循守旧,缺乏真挚的情感流露。
胡广
胡广(1370-1418),字光大,号晃庵,吉安府吉水县(今江西省吉水县)人,逝后被追赠为礼部尚书谥号“文穆”,明朝文臣获谥自此始。胡广于建文二年(1400)高中状元,时朱允炆对其极为赏识,特赐名胡靖,后归附太宗,恢复原名胡广,并深得朱棣宠信与重用。在永乐年间,胡广担任内阁大学士,成为继明初开创内阁制度后的第二任首辅。著有《胡文穆公文集》,文集中书法自成一体。
金幼孜
金幼孜(1368-1431),名善,字幼孜,江西新淦人,明建文二年(1400)进士,永乐初直内阁,升文渊阁大学士,居内阁近三十年,官至太子少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学识渊博,文章平和宽厚。善真、行书,亦能画花鸟。著有《金文靖集十卷》《北征录三录》。卒赠少保,谥文靖。
萧仪
萧仪(1384-1423),抚州乐安人,永乐十三年进士,任吏部主事,因谪戍安南,行至半路获免复官,后又因《应求直言诏》,反对继续营建北京新都下狱致死。著有《袜线集二十卷》。
代表作品
其一
宫城西畔接蓬菜,金饰飞楼玉饰台。辇路前瞻双凤引,銮舆中驾六龙来。
时康道泰韶音奏,雪净天清瑞景开。何幸群臣皆侍从,山呼捧献万年杯。
其二
太液丹霞漾绿波,荣光五采贯银河。牙樯锦缆移黄伞,凤羽龙旓拂翠荷。
武士威随严卤簿,儒臣歌颂续卷阿。天王万岁天同寿,岁岁升平乐事多。
其三
壶洲阆苑五云迷,紫殿彤楼众岫低。太阳辐射飞甍金署榜,虹连閤道玉为梯。
流觞宛转清波送,赐扇煇煌御墨题。欲报宠恩何以祝,皇图帝寿与天齐。
五色芙蓉剪采新,却先桃花艳芳春。已看丽资侵灯焰,似向东风避暑尘。
银烛照时微有影,玉堂对处更宜人。不辞烂漫尊前醉,颠倒陶渊明漉酒巾。
锦簇星房巧样新,画堂不夜暖生春。琼杯贮露承仙掌,绛幕流霞度暗尘。
艳质交辉风度席,红妆低照月随人。年年此夕陪清燕,倾倒宁辞醉脱巾。
意义
如果从艺术角度来看,后世对明台阁诗总体评价不高,如四库馆臣在《明诗综》提要中尖锐批评其“冗沓肤廓,万喙一音,形模徒具,兴象不存”。又如赵景深说台阁体诗:“全是些阿谀奉承替帝王歌功颂德的玩意儿,无须详述。 ”游国恩等学者在《中国文学史》中亦指出台阁体多限于应制、颂圣等题材,虽词藻安闲典雅,实则内容重复,缺乏新意。
也有学者对台阁体持中立的看法。如1933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钱基博《中国文学史》中也提到“成祖而后,太平日久,为台阁雍容之作。作者递兴,皆冲融演逸,不矜才气”。但到了20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学界对台阁体作家及其作品趋向于正面肯定。如2003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郭英德、过常宝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就指出:“三杨”诗文虽多涉及宫廷庆典、帝王功德等题材,但在艺术追求上,他们崇尚雅正、法度、平易与流畅,风格上模仿欧阳修,展现出雍容华贵、平正典雅的特点,肯定了三杨有一些较有艺术价值的诗文作品”。
实际上,类“台阁体”的文学创作一直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在历朝历代的官僚体系中均有体现。台阁体的诞生,往往伴随着国家政治的安定与经济的繁荣。尽管台阁体从艺术性的角度来看没有很强的观赏性,但它们却以独特的视角和方式,记录了时代的风貌、社会的变迁,乃至官僚阶层的心态与官场生态的微妙变化。这些作品也是对明代政治生态的真实镜像,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与深刻的文化洞察。
参考资料
..2024-08-11
..2024-08-11
..2024-08-12
..2024-08-11
..2024-08-11
..2024-08-11
..2024-08-11
..2024-08-11
..2024-08-11
..2024-08-12
金幼孜.故宫博物院.2024-08-12
..2024-08-11
陈丙杰|赵景深先生的藏书.《文汇报》.2024-08-11
目录
概述
名称
历史发展
形成
流行
衰落
文学特点
代表人物
三杨
胡广
金幼孜
萧仪
代表作品
意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