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柱箜篌
雁柱箜篌
雁柱箜篌是一种新型的弹拨弦鸣乐器,因其独特的雁柱作为导音体而得名。这是在中国箜篌研制史上的一项重要成就,由沈阳音乐学院的高级实验师张琨等人设计制造。张琨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乐理,吸取国内外弹弦乐器的优点,最终成功研制出了雁柱箜篌。
研发背景
1978年春,中央民族乐团全国科学大会上献礼演出时,首次展示了韩其华研制的“双排弦压颤箜篌”。这一事件激发了张琨的兴趣和灵感。他认为,尽管这种箜篌在音效方面有所突破,但在共鸣箱的设计和转调能力上仍有不足之处。因此,他决心研发一种既保持原有优点,又能克服这些缺陷的新一代箜篌
设计理念
张琨在箜篌的研发过程中,坚持将现代科学与音乐紧密结合的理念。他主张吸收古今中外弹弦乐器的长处,创造出结构合理、性能卓越的箜篌。他的设计理念包括利用韩其华的“双排弦压颤”技术,实现揉、滑、压、颤等特殊音效;借鉴小提琴的小巧琴箱设计,增加共鸣面积;以及将转调机构置于弦的下端,以便于转调操作。
初步设计
张琨及其团队在箜篌的设计上进行了多次尝试和探索。他们采用了立式双面共鸣箱,以雁柱作为导音体,并将转调机构安装在弦的下方。这种设计不仅增强了共鸣效果,还实现了快速转调的功能。此外,箜篌的外观设计融入了中国传统元素,如不死鸟的形象,使得整个乐器更具民族特色。
成功研制
经过不懈的努力,张琨和他的同事们在1980年成功研制出了第一架雁柱箜篌。这款乐器拥有72根弦,分为两排,每排36弦,且对应弦的音调相同。它的音域覆盖了五个八度,音色明亮,兼具古筝古琴的特点。雁柱箜篌不仅可以独立演奏,还能与其他乐器合奏,甚至与交响乐队协奏。
改良与发展
1997年,张琨与他人合作,推出了更为简洁实用的普及型雁柱箜篌。这种型号的共鸣箱采用梯形设计,音板选材考究,弦列结构简单明了。虽然简化了结构,但仍然保留了原有的音效和演奏技巧。普及型箜篌的出现,促进了箜篌的传播和发展,成为广大音乐爱好者和青少年的理想选择。
社会影响
雁柱箜篌的成功研制,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民族乐器种类,也为国际音乐舞台增添了新的色彩。箜篌演奏家崔君芝曾高度评价这种普及型箜篌,认为它对于箜篌的普及和教育有着重要意义。随着普及型箜篌的推广,预计会有更多人加入到箜篌的学习和演奏行列中来。
目录
概述
研发背景
设计理念
初步设计
成功研制
改良与发展
社会影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