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毒理学》是由
孟紫强所著,由
高教社于2009年出版的图书。生态毒理学的核心部分是生物效应,即有毒、有害物质对生命有机体危害的程度及范围的研究。
生态毒理学的核心部分是生物效应,即有毒、有害物质对生命有机体危害的程度及范围的研究。生物监测和生物检测是进行生物效应研究的两种技术法。使生态毒理学成为九十年代最有生命力的边缘学科之一。由此产生了许多新的概念及术语,如微生态系统、群落毒性等。
几乎所有在80年代欧美各国出台的环境管理方法中都需要生态毒理技术,如化学品和排放物的安全性评价;产品生物降解能力测试;
生物技术产品的管理;污染治理技术的效果评估等领域都需要生态毒理学参与并起着关键的技术支撑作用,如上海环科院运用自行设计制造的SAES-MICROCSM系统进行的河流生物治理技术安全性及效果评估以及某制药厂排放废水生态风险评价即是这方面的应用实例,前者生物技术应用的生态影响及大环境使用的功效、限制条件做了充分的评估。后者解决了多年来纳污河道内鱼类死亡的可能性问题,不仅得了死鱼的概率,而且死鱼的范围也得以确定。对环境污染控制提供了依据,生态毒理技术所支持的许多管理体系、法规、法律不仅涉及环境保护而且还涉及处贸、绿色产品认定等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领域。
《生态毒理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可供环境类、生态类及资源类专业本科教学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学生、科研工作者及管理人员学习参考。全书分三大部分,共十三章。第一部分为第一至六章,系统阐述生态毒理学的基础理论,包括生态毒理学概念与任务、环境污染与生态系统基本理论、毒物毒性作用的概念与基本机制、污染物的生物吸收与转化规律、生物富集及不同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等。第二部分为第七至九章,论述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生态毒理学,主要阐述实验室内的研究成果和理论。第三部分为第十至十三章,其中第十至十二章对陆地、淡水、海洋与河口生态系统生态毒理学进行介绍,主要阐述野外研究的成果和建树。第十三章对生态风险评价在理论和应用方面作了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