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戬(1030-1076),字天祺,祖籍
河南省尉氏县洧川镇张庄村,
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张载的胞弟。兄弟俩因学识渊博,被尊称为“两张先生”。张戬自幼聪慧,20岁时荣登
进士,后历任陕州阌县主薄、普润县令、秘书省著作佐郎及
太常博士、
监察御史等职务。
在仕途中,张戬以关心民生、治下有方著称。他在任
蒲城县知县期间,采取教化措施,减少诉讼,改善民风,深受百姓爱戴。因坚持正义,敢于仗义执言,多次冲撞宰相
王安石,反对其变法措施,最终因此被贬为湖北公安知县。他以诚爱人民、治理有方,被史书誉为“爱民以诚,济济有术”。
张戬在生前撰有《丧服纂要》《语录》《
经学理窟》等著作,流传后世。他的事迹在后世被广泛传颂,作为刚正不阿、关心民众的典范。其孝顺、廉洁和治绩,使他在历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并被
渭河平原学者尊为二张之一,对
北宋理学的发展亦有深远影响。
张戬幼年丧父,家境由盛到衰,客居他乡,家庭生活极其艰辛。他在兄长
张载的影响下,不善嬉游,酷爱读书,以少年老诚闻名乡里,却对博取功名不感兴趣。经兄长劝导,他才勉强应试乡贡。
赵祯皇佑二年(1050年),张戬赴京应试,一举成名,荣登进士第,开始步入仕途。
赵顼熙宁九年(1076),张戬怀着一腔忧国忧民的抱负,郁郁而终,享年46岁,归葬于
眉县横渠。
张戬在代理
蒲城县知县时,了解到这个大县百姓性情强悍,好争意气,斗殴、诉讼、偷盗、抢劫行为比起邻县都要多。以前的县官一贯采用严苛的法律禁令加以惩治,而一些作奸犯科之徒,投机取巧,变本加厉,越发猖。戬到后,从治本上下功夫,放宽禁令条例,恳切教导,让人民理解逞凶使气违纪、犯法,损人利己,甚至两败俱伤,正大光明的人决不为此。有人争讼到了县庭,他必根据道理,深入剖析是非曲直、祸福利害,使人不犯法违令。他经常召集父老谆谆劝说,让他们教导子弟读书明理,自省过失,勤勉奋发,进取向上,羞作下流败德的事;又制备“记善薄”,凡百姓有小小的善行,即时予以登载,用以鼓励人民。他还仿效兄长任县令时的做法,捐献薪俸,具备酒食,于每月的良辰邀请邑之高年,聚会县衙,嘉勉慰劳,让他们的子弟陪伴侍奉,以此教导敬老之道。仅几个月,很多人深受教育,孝悌礼让,风俗大变,狱讼顿减,收到了极好的社会效果。
张戬后来调到
夏县,该县民情号称“健讼”,难于治理。他到任后,从不轻易怀疑人们的行为动机,始终抱定勉人向上,与人为善的态度,尽心开导教诲,决不以小恩小惠笼络,诚恳劝导他们从善去恶、改过自新。许多爱好诉讼的人受到教育,都谢罪引退,不再横生枝节、无理取闹,夏县的社会秩序变得异常良好。
当灵宝的百姓知道朝廷派出考核官吏治绩的使者经过时,围住使者请求说;“现在夏县的张公是我们从前的好父母官,恳祈天使怜悯我们百姓,将他调回!”使者高兴地倾听他们的意见,如实向朝廷汇报。当张戬离开
夏县时,百姓四出远道相送,交通为之阻断,无法行走。父老们说:“以往许多人认为我们县的百姓不善良,喜好诉讼。可是自从张公来治理之后,诉讼的事大大减少,几乎绝迹。只有张公了解和相信我们县百姓是不喜欢诉讼的啊!”
张戬在作
御史时,
赵顼问他治理国家之道,他强调在上者要勤政爱民,以身垂范。皇帝认为极其正确。这时适值
王安石变法,题目虽正,但问题很多。特别是一些小人沽名引进,借机渔利,使下面许多措施扰害百姓。他勇于上书,陈诉利弊,请罢除条例司,追还高平使者,弹劾一些人遇事不置可否,不能持正纠偏;一些人左右摇摆,缺乏独立见识;一些人相互勾结,彼此包庇;还有的用奸邪献媚的手段,巴结上司,窃取谏官位置;有的本是刻薄残忍的小人,却善于花言巧语,玩弄经书辞语,装饰自己的文章。所有这些奸诈邪僻之流统统应该流放远方。他不仅三番五次上书说理,并且亲自去宰相府仗义执言,与
王安石辩论。王很执拗,用扇子掩着面孔嘲笑他。他仍奋然讲:“我是天生狂直的人,应该遭到你的嘲笑。可是天下嘲笑你固执,而你觉得自己什么都好,违反群众意愿的事有没有呢?你大概不知道吧!”于是告了病假,等待处分,终于被罢免了
御史职务。他被黜退之后,从不将奏章的底稿让人看,也从不对人讲自己是无罪无辜的人。众多的人听到他的做人准则,起初觉得高不可攀而畏惧他,后来认识到他处事忠厚,就很佩服他了。
张戬对胞兄极其敬爱,对贫困姻亲尽力周恤。在任
司竹监时,全家不食竹笋。他在将要离任时,看见平日颇为爱护的一个小卒,盗拾笋,即对之加以处分,一点不徇情宽恕。处分之后,待之一如既往,毫不介意,同辈都佩服他谨慎的操守和宽容的度量。
北宋大儒张载常对人说:“吾弟德性上的优点是吾所不及的。他勇于任事,处身正道直行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可与
孔子门人中
卜商相媲美。有这样的弟弟,吾辈之道将得以发扬光大,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张戬为官刚正不阿,尽职尽责,遇有不合理之事,敢于仗义执言,以下犯上。(
尉氏县人民政府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