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是华夏文化中最为精练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可以为宫廷增添庄严肃穆,为庙宇增添玄奥神秘,为府宅增添逸情雅趣,为亭苑增添诗韵画意,为山林增添清幽壮丽……自古以来,上自帝王将相,下至文人学士乃至普通百姓,于对联都有浓厚的兴趣。对联逐渐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
一、对联的起源与发展对联也叫楹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起初为插桃枝于门户,后来用桃木板画上
门神“
神荼”和“
郁垒”之像,悬挂于门之两侧,以驱鬼怪。这种桃符,后来逐渐演变,一方面是继续以画像为主题的门神,不过已不全是“神荼”和“郁垒”,而是增加了人们心目中所崇拜的英雄“
秦琼”和“
尉迟敬德”,或“
关羽”和“
张飞”等,但驱鬼避邪的含义并没有改变。另一方面则是用红纸书写对联,史载蜀主
孟昶曾亲笔书写“新年纳余庆,佳节号
长春市”,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副春联随后,文人学士竞相效仿,到宋朝将这种文学形式广而用于楹柱,到元明特别是由于
朱元璋的提倡不但写对联的作者多起来,而且对联不仅仅限于门的两侧与殿堂庙宇的楹柱,进一步推广到室内,由用红纸书写推广到用宣纸或绫绢节书写,装裱上轴,悬挂于壁,品赏玩昧,对联遂成大观。
对联是一种形式整齐的
历史学语言,是短小精悍的
小品文学,是由两个联语组成的一种特殊的文体对联的文体较宽,韵文、白话文均可。体式可分为诗史类、集文类、集诗类、集字类、白话类、嵌字类、拆字类、藏字类等等。不管什么体式,都是充分利用多数汉字一字一个
音节的特点,用对称的字句进行修辞,上下联字数
相等,字义虚实对偶,字音声律平仄对仗,成为排列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句式。常见的律诗的三四句、五六句便是两组对偶句,把它从诗中抽出,便成为各自独立的两副对联。
对联的文字内容确定之后,如何通过书法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达到与内容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自有其艺术处理的方法与技巧。从对联的产生可知是以实用为目的的,对联是张贴于门的两侧或镌刻在门柱之上的或挂于室内厅堂墙上字画两侧的吉祥语,所以,采用从上往下书写的形式,上联居右,上联居左,不可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