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澳粗尾鼠
鼠科澳洲白尾鼠属动物
中澳粗尾鼠(Zyzomys pedunculatus),又名中澳白尾鼠,属于脊索动物门哺乳纲啮齿目,是一种珍稀的鼠类动物。它们的分布仅限于澳洲。
形态特征
中澳粗尾鼠是澳大利亚本土的五种岩鼠之一。它是一种夜行性物种,在夜间觅食。头部和身体的长度为 10.6 至 14.9 厘米,从头到尾的长度约为 30 厘米。它们的重量在 50 至 120 克之间。它们的皮毛上面是浅芥末色,下面是浅色。浅毛茸茸的尾巴是中澳粗尾鼠最显着的特征。尾基部厚而笨重。据报道,尾巴的厚度是脂肪储存的适应。这是食物分配稀缺的影响。众所周知,中澳粗尾鼠很容易失去尾巴、皮毛和皮肤,因此很难处理。至于出生率,圈养动物已经繁殖并产下不同大小的幼崽,从一到四只不等。
臼齿没有齿根,终生生长。第1上臼齿的顶端有一个菱形的横齿环,下面有4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内侧两个,外侧两个。此臼齿内侧形成3个突角,外侧形成3个突角。第2上臼齿的顶端有一个倒置三角形的齿环,下面有3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内侧有一个,外侧有两个。此臼齿内侧形成2个突角,外侧形成3个突角。第3上臼齿的顶端也有一个倒置的三角形齿环,下面有两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内侧有一个,外侧有一个。最下端有一个长的坠形齿环,其外侧上部有一个小突角。此臼齿内侧形成2个突角,外侧形成3个突角。第1下臼齿的后端有一个左右横宽,前后纵短,横置的三角形齿环,上面有5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内侧有三个,外侧有两个。顶端有一个斜置矩形的前叶齿环。此臼齿外侧有4个突角,内侧有5个突角。两个突角间的凹角既宽又深,凹角口敞开,折皱里面没有白垩质填充。第2下臼齿的后端也有一个左右横宽,前后纵短的横位三角形,上面有4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内侧两个,外侧两个。此臼齿内侧形成3个突角,外侧形成3个突角。两个突角间的凹角既宽又深,凹角的口敞开,折皱里面没有白垩质填充。第3下臼齿的后端有一个斜置的矩形齿叶,上面有4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内侧两个,外侧两个。此臼齿外侧形成3个突角,内侧形成3个突角。两个突角间的凹角既宽又深,凹角口敞开,折皱里面没有白垩质填充。
生活习性
温暖季节的出洞活动时间大体与当地日出与日落时间相符合,但在阴雨刮风等气温较低天气条件下,活动性明显降低。地面活动主要是觅食。取食范围不大,多在距洞口1-5米左右,很少到10米以外取食。行动迅速,每次采食时间仅10-20秒,将植物杆茎咬断,很快拖回洞内,或置于洞口附近,然后立即再次采食。连续采食10-20次后,才在洞内停留一个时间。冬季不冬眠,栖息地覆雪后,则在雪被之下凿掘纵横交错的“雪道",并在其间活动,一般不到雪面上来。
每一个洞群约占地10-100M2面积。数量高的年里,洞群联成片,分不出彼此的界限。一般有20-30个洞口,最多可达50-100个洞口。洞口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4-6cm。凡有黄兔尾鼠居住的洞群,洞口外可见到其粪便。洞口呈30。-40。的角度倾斜向地下,洞道距地面约成都地铁27号线40cm。洞道交错,每个洞群洞道总长约20-50m,约有洞口5-8个。有1-3个窝,窝内垫干草,供产仔用。还挖些临时浅洞,临时藏身,以避天敌。
同类
中澳粗尾鼠与笔尾树鼠属(大笔尾鼠)、粗尾卷尾鼠属(黑卷尾鼠)、吕宋纹鼠属(吕宋纹鼠)、中南树鼠属(中南树鼠)、吕宋鼠属(吕宋鼩鼠)等哺乳纲同属于鼠科。
物种保护
中澳粗尾鼠是濒危物种之一,是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之一。中澳粗尾鼠保护状况极危(IUCN3.1)。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同类
物种保护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