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帕尔·阿不力孜,男,1961年4月出生,
维吾尔族,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长助理,院校及药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药物及代谢产物分析研究中心主任。
1985-1988年作为新疆第一批派赴
日本留学生,在日本明星大学化学系留学,获理学硕士学位。
1991-1994年再次留学日本,1993年于日本
东邦大学理学院化学系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1994-1996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出站后作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引进人才在药物研究所工作,1997年被聘为研究员,2000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药物分析及药物化学领域的科研,重点开展质谱分析新方法、新技术及其新应用途径研究。例如天然产物分子鉴别以及中草药物质基础中组分群高效、快速的分析方法研究基于冷喷雾技术的弱键化合物体系、分子间非共价弱相互作用、
蛋白质构象表征的分析方法研究,恶性肿瘤的代谢组学研究,新型敞开式离子化技术的研制等。
近20年来主要从事了有机质谱学的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早期在多环芳烃类分子的质谱离子化、裂解
反应机理和结构特征等研究中提出了一些新颖的观点。在国际上首次证实了芳烃上sp2 C-H/O=C新型弱
引力的存在,并提出了‘准
氢键’观点,从理论上扩展了氢键的覆盖面,对揭示
化学及生命体内分子间相互作用提供了新依据。近十年来,带领本课题组结合国际前沿性课题、国家中药现代化以及从药用植物中快速寻找及发现先导物的需求,在以质谱技术为主的新分析方法、新应用途径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且形成了比较明显的研究特色。首先,将不同
电离技术及其正负离子检测模式紧密结合,重点运用串联质谱(MS/MS)技术,系统地开展了不同类型天然产物的质谱行为及其与结构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了一系列新颖的裂解反应、正负离子化特征和鉴别结构细微差异或特点的质谱变化规律,并在关键及具有难度的结构分析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进一步结合MS/MS以及色谱与质谱(如LC-MS/MS)等联用技术,采用不同质谱手段以及谱学信息相结合的“互补性”分析思路,建立了药用植物(含中草药物质基础)复杂
混合物体系组分群分析的高效、快速、微量的新颖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黄醇类活性提取物多组分在动物体内整体代谢轮廓分析的LC-MS/MS方法。另外,成功地将微透析技术与LC-MS/MS相结合,建立了可观察药物在活体动物中动态变化的原位代谢检测方法。还建立了检测化合物抗氧化活性的FAB-MS及LC-MSMS新分析方法。近年来采用新型冷喷雾质谱技术(CSI-MS)建立了可直接在线检测不稳定组装体分子的动态结构变化以及表征弱键化合物体系的分析方法,同时利用CSI-MS技术在分子间非共价弱相互作用、
蛋白质构象表征及其酸诱导构象转化的分析方法研究中取得了新进展。
先后承担及参加了十多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97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科技部专项和“十一五”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等。发表相关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0余篇;另应邀在国内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或邀请报告十余次,参加编写专著四部、
分析化学辞典一部。已培养博士9名、硕士4名;在读博士生6名、硕士生1名,博士后1名。1998年被评为北京市爱国立功标兵;分别获得2000年、2004年和2007年度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2004年当选为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5年获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被评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质谱学会副理事长,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北京质谱学会理事长,日本质谱学会海外会员;国际质谱学杂志《Rapid Commun. Mass Spectrom.》和《J. Mass Spectrom.》以及《日本质谱学报》、《质谱学报》、《分析化学》、《
药学学报》、《
分析试验室》和《
分析测试学报》等期刊编委;《J. Am. Soc. Mass Spectrom.》、《J. Chromatogr. (A), (B) 》、《Analytica Chimica Acta》以及《化学学报》、《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等刊物的审稿专家。
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技委会药品分委会委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专家、国家新药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和化学部项目评审专家,
新疆大学兼职教授、新疆药物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以及北京市政协常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