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地活着》是2013年4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田中和。本书主要介绍了如何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前提下,收获足够的快乐与幸福。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自爱”本性,以幸福生活为目标,通过对生命力的开发和修养的提升,逐步实现爱心、力量和修养的发展和完善,从“爱己”走向“爱人”,做到“爱己及人”。
进而,以“爱己及人”为精神动力和能量源泉,综合道家的“独立自由”,兵家的“自为全胜”和“民主与科学”等思想,对
儒家的“内圣外王”理想进行改造,提出“自强济世”的新理念。
然后,改进《大学》的“八条目”,提出“心诚、守信、互爱、互利、敬业、富家、报国、济天下”。最后践行“自由、平等”,增进“民主、法治”,为“爱己及人”和“自强济世”提供新的制度保障。这是一种可以极大释放潜力,极大实现人生价值,收获足够快乐和幸福的“新生活”。
作者简介:
田中和,原名
田参军,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为资深律师。
编辑推荐语
中和先生从“人是什么?”问题出发追溯幸福生活,而探索“人是什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的本性是什么。这便回到了源头探索幸福。
可以明显地“看到”中和先生这本格言体著作中,字里行间渗透着的那个时代以来历史的足迹,以及思想和文化激荡的力量。
——
朱红文(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
目录
代序
自序
引言幸福是什么
第一部分人(人是手段,又是目的)
第一章人的内涵
一、人
二、我是谁
三、我从哪里来
四、我到何处去
五、我为什么活着
第二章人的本性
一、人有无本性
二、什么是人的本性
三、本性自爱
1、什么是自爱
2、自爱的倾向
3、自爱的发展
第三章人的生命力
一、人的生命力
二、生命力的内涵
1、体力
2、脑力
3、心力
三、生命力的开发
1、刚健
2、柔韧
3、中和
4、日新
第四章人的修养
一、人的修养
二、律己
三、助人
四、赞天地
第二部分道
第一章道
一、道
二、历史中的道
2、道家之道
3、儒家之道
4、兵家之道
三、传统国人之道
四、传统文化的近代转型
第二章新道
一、新道的来源
二、新道的内涵
第三章新道的要求
一、心诚
二、守信
三、互爱
四、互利
五、敬业
六、富家
七、报国
八、济天下
第三部分新人
第一章新人
一、前人的足迹
二、新道与新人
三、新人
第二章新人的追求
一、自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二、自爱(爱自己,爱别人)
三、自强(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四、自修(修束言行,涵养心灵)
五、自由(我的生活我做主)
六、平等(你和我和他一样)
七、民主(大家的事大家说了算)
八、法治(幸福生活的保障)
第三章新人的成功之道
一、为可为(凡事要量力而行)
二、胜必胜(不打无把握之仗)
三、不居功(退一步海阔天空)
第四部分新生活
第一章生活
第二章自己的生活
第三章新生活
结语做个幸福的人
文摘
引言什么是幸福
---幸福其实就是人们按照自己内心的向往和信念,在主动选择和追求能使自己生命得到珍爱,生活过得充实,人生价值得以充分实现的过程中,所达到的身心安适、满足愉悦的精神状态---
一、
人活着,大都不欢迎痛苦。
痛苦是幸福的天敌,快乐的杀手,是暗无天日、幽深难测、彻骨透髓的地穴冰窟。它消磨人的意志,吞食人的生气,使人厌倦、颓废、绝望。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没有人不希望自己能远离痛苦,过上无忧快乐的生活。
千百年来,无数的中国人为了幸福,顽强追求,执着探索,辛勤劳动,勇敢抗争,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如“后羿射日”,“愚公移山”,“梁祝化蝶”,“
牛郎织女”等等。在西方,那里的人们对幸福的追求更为直接和强烈。比如法国人认为追求幸福是天赋人权。美国人更直接在其宪法中,明确地将追求幸福列为公民与生俱来的神圣权利。
的确,我们都有权追求幸福,配得上任何幸福美好的生活。任何贬低人的尊严,压制人的活力,阻挠和破坏人对美好未来和幸福生活追求的所有企图和行动,都是不正当的,都应当受到人们的严厉谴责和坚决反击。
在现代法治国家,政府不仅建立了完善的法制保障我们的这种权利,它还采取种种措施鼓励我们追求和实现自己的幸福。一种好的制度,一届好的政府,总是以增进它所服务人民的快乐和幸福为宗旨。
所以,我们可以光明正大地追求幸福,不遗余力地增加和扩大自己的幸福。然而,在迈开大步奔向幸福乐土之前,有个问题需要我们先想清楚:什么是幸福?
二、
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幸福的概念,那我们就有会犯如下两种错误。
其一是,自己明明已经很幸福了,可我们偏偏觉察不到,还在“这山望着那山高”,巴巴地羡慕别人的幸福生活。这就是俗话所说的“身在福中不知福”,很可悲。
另一是,把伪幸福的东西当成了幸福来追求和享受。比如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酗酒、赌博、吸毒等等。它们虽然也能给人带来一时的欢快,但这种欢快不过是精神的麻醉,会侵蚀人的健康,这更可怜。
三、
要真正把握幸福的内涵,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几千年来,不同的人们都对它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直到今天,大家对幸福的理解仍然各不相同,有的甚至相去甚远。
在古希腊内部,就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派以
苏格拉底、
柏拉图和
亚里士多德为代表,比较重视理性,崇尚德性,认为幸福和善密切相关,实现幸福应当抑制感情和本能;另一派以
伊壁鸠鲁为代表,他们从人的本性出发,认为幸福就是追求快乐。古希腊人这两种对幸福的认识,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西方人的幸福观。
在
基督教看来,幸福就是要信上帝,爱上帝,听上帝的话,跟着上帝走,用虔诚的心和不懈的努力,来赎掉自己身上的原罪和本罪,争取上帝的宽恕,以便将来能顺利地通过末日审判,从而有机会和上帝住在一起,尽享天国的快乐和美好。
发源于
印度的佛教基本上认为,人生是无尽的苦海,欲望是痛苦的根源。人要想得到幸福,就应当清心寡欲,潜心修行,不去招惹是非。而且,最好能彻底看破红尘,完全斩断尘缘,做到六根清净、四大皆空。只有这样,才能跳出六道轮回,免受人世之苦,才能获得真正的超脱和宁静,也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在我们中国,人们一向都很务实。在对待幸福的问题上,我们很少象外国人那样,把它寄托在缥缈的天国或未测的来世。恰恰相反,我们的先人们很早就知道幸福只在今生今世,要得幸福也能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
在这其中,很典型的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道家的人都比较注重自我和自由。他们不信鬼神,不求来世,只想好好地活在现实的世界里。后世的道家还非常留恋现实的生活,想出种种办法来延长生命,希望能够长生不老。总的来说,道家的人更加在意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他们主张“
无为”,顺应自然,希望通过减少人力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生死两忘”,“物我化一”的境界中获得快乐、宁静和美好。
当然,最现实的还是
儒家。他们也不太管来世,也不大过问鬼神之事,只醉心于在现实中构建幸福的生活。通常,他们的幸福总是以亲情人伦为基础,把“忠孝仁义”放到第一位,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终身要务,极力追求“内圣外王”,企图身后不朽,青史留名,流芳百世。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