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座屏
1969年于河北出土的汉代玉器
玉座屏是中原地区汉代的玉器,1969年河北省定州市北陵头村中山穆王墓出土。黄色,杂有褐斑。由镂空的两侧支架和上下两块屏板铆合而成。现藏定州市博物馆
历史沿革
玉座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物原》中有“禹作屏”的说法,但这一说法并无确凿证据支持。玉座屏通常是由玉雕琢成长方形或圆形的薄片状,然后装饰以纹饰和图案,插于木器或玉器做成的器座上。这种陈设玉器在清代之前并不常见,直到清代及其之后,其种类、形式和数量才显著增加。汉代玉座屏的制作技法、图案和纹饰展现了当时的繁荣景象,包括浮雕人物、透雕龙凤和镶嵌宝石等。这件玉座屏的内容取自汉代广泛流传的王母娘娘东王公的神话故事,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羽化登仙、长生不老的向往。
物理特征
玉座屏由四块透雕玉片组成,高16.9厘米,长15.6厘米,材质为新疆和田黄玉。座屏两侧的支架为连璧形,表面分别透雕加线刻的翼龙、螭虎,分别代表了东西方位。玉屏的主体为上下两块透雕加线的半月形玉片。上层玉屏片正中刻着盘膝端坐的东王公,其下及左右饰有跪姿女子、凤、麒麟、瑞兽等羽化动物的形象。下层玉片正中镂空刻着同样盘膝端坐的王母娘娘,其头部两侧饰日、月纹,两侧各跪一妇人,四周饰龟、蛇、熊等。所饰人兽,皆透雕加饰阴刻线。全屏雕饰神话故事,与汉画像艺术题材相似,将天上人间、人物鸟兽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不受时空环境的制约,手法颇为自由,不愧是鬼斧神工的玉雕杰作。
考古研究
1969年,河北定县博物馆在定县城南北陵头村清理了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墓,在西后室出土了一件被简报定名为“玉座屏”的组合式玉器。简报称:玉座屏“青玉制成。高16.5、长15.3厘米。由四件玉片组成,两侧支架及中间上下两层各一片玉片,中间上下两层玉片两端的榫部插入两侧支架的孔隙之内。两侧支架均为连璧形,长15、宽6.5厘米,两个相连的圆璧内各透雕一龙,缠绕于璧正中的长方形孔中。上层玉屏片正中透雕神话‘东王公’的形象,盘膝高坐。下侧左右两边各透雕一个跪着的妇女,周围透雕凤、鸟、麒麟、鸭、兽等形象。下层玉片正中透雕一妇人形象应是‘王母娘娘’,头部两侧有日月相照,两侧各跪一妇人,四周透雕龟、蛇、熊等形象。这件玉座屏在西后室发现时,因中间两层玉片的榫部断残,四片玉片散乱在地上。”
1993年,中国玉器全集编辑委员会在《中国玉器全集·秦汉——南北朝》中,对以上的内容作了部分修改。东王公“盘膝高坐”,改成了“凭几端坐”,东王公周围透雕的“凤、鸟、麒麟、鸭、兽等形象”,改成了“凤鸟、狐属、豹等禽兽”,“凤、鸟”变成了“凤鸟”,“麒麟”变成了“狐狸”,“兽”变成了“豹”,而没有了先前的“鸭”;王母娘娘“两侧各跪一妇人”变成了“旁有跪坐侍者两人”,而原来西王母“头部两侧有日月相照”的描述,变成了“发后梳,戴胜”。
相关事件
玉座屏的结构特点引起了学者的关注。玉座屏两侧支架所谓的“连璧形”,实际上是上下叠置的所谓璧形,但单个的所谓的璧的造型却十分奇怪,在圆璧的上下都有对称的平底角形凸饰。经仔细辨认,原来它们就是画像石等文物上屡屡出现的,惟西王母头上的戴饰玉胜两端的蝴蝶结形部件。玉座屏横向长15.3厘米,正好与人头顶部的宽度接近。假设将上下两件分离开来,就按这件玉器上东王公王母娘娘图像上玉胜的位置与方式,分别固定在人的头顶上,那么这就是我们所能见到的真正意义上的玉胜。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物理特征
考古研究
相关事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