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镳
郭永镳
郭永(1904~1952)广东德庆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官教导队、南京陆军大学正则班第十期毕业。陆军大学将官训练班第二期结业。1952年在广州看守所病逝。著有《步兵与炮兵协同之研究》等。
人物简介
郭永镳(1904~1952)广东德庆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官教导队、南京陆军大学正则班第十期毕业。陆军大学将官训练班第二期结业。1936年任广东第五军区司令部作战科长,广东保安第二旅四团上校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十二集团军游击挺进纵队副司令,高雷指挥所指挥官.第六十六军上校参谋处长。1943年起任闽粤赣边区总司令部参谋长,兼韶关警备副司令,第一六零师副师长。1945年起任第六十五军一五四师师长,1947年初人陆军大学将官训练班学习,同年底当选国民大会代表。同年任整编第六十三师副师长。1948年春任第七兵团第六十三军副军长,9月授陆军少将。同年12月所部在碾庄被全歼,为人民解放军俘虏。1952年在广州看守所病逝。著有《步兵与炮兵协同之研究》等。
人物事迹
1937年12月12日,国民党南京守军仓皇突围,部队一片混乱,郭永镳时任第六十六军参谋处上校处长,突围出城后,十三日到达句容市九华山脚墓东村。在那里流浪的队伍虽然多是广东人,但散乱混杂,无人率领。郭永镳看到这些广东省子弟兵流离转徒,人地生疏,徬徨无主,他虽不是带兵官。但自告奋勇,决定在九华山脚的入口墓东村设站收容。有人曾私下问他何来这个胆量,他说估计突围出城的军官,总会有携带现款的军需;否则,到时再设法解决,不能对散兵坐视不理,见死不救的。  
十二月十四日,在墓东设站收容。是晚,郭久镳随即率队进入山村,分散居住。第一五九师的营附林诗学率领建制较完整的一个连留在墓东,派便衣扼守山坳。几天后,除留下便衣步哨监视山坳外,也一并调入山村驻扎。
这时,第一五九师第四七五旅第九五二团上校团长何全标、第一五九师第四七五旅少将旅长林伟俦也先后经过墓东,遇见林诗学得知办理收容情况,也进入山村会合。林伟俦在突围时脚部受轻伤,他另设旅部率领何全标等随同行动,协助策划。收容工作始终是郭永镳独负全部责任。几天后,果然有一位第六十六军军部少尉军需翁永年带着万元以上现款前来报到(另一位军需也带来少量现款,已忘其姓名)。这样,不独给弄问题得以解决,还可以替官兵购买化装的便衣。收容队的官兵每谈到这个问题,莫不佩服郭永镳真的料事如神。
从十二月十四日起至三十日止前后十七天,共收容官兵约一千三百多人,共有枪枝约三四百支,但轻重机枪较少。全体官兵分为三个营建制。
收容集结后虽解决两餐,但没有军饷,衣衫褴褛。郭永镳对官兵进行严格的纪律教育,再三指出:要取得老百姓的同情协助才能归队。因而官兵能守纪律。从沦陷区到脱险后的一个多月长途行军,没有发生过违纪事件。
十二月三十日吃过晚饭后,队伍由墓东开拔出发。沿路经溧水区溧阳市郎溪县广德市等县属的大茅山脚、马家、天王寺等地。翌年~月十日抵达安徽宁国。再步行三天取道绩溪县等地开往薛岳兵团司令部所在地的徽州。 刚抵达徽州,郭永镳即派人往电报局拍电报给广州市余汉谋,报告率领“突围”部队壹千余人安全脱险概况。但发电人却署林伟俦的名字。部下很惊奇,郭满不在乎地解释说:“我只是一个幕僚,不是带兵官,林伟俦是少将旅长,假如用我的名字向上报告,林伟俦便是‘失责’。我和林伟俦是黄埔军校四期同学,现在同在六十六军工作。将来,林伟俦有前途,那我也有前途,何必计较用谁的名字发电报的问题。”说罢还露出悠闲的微笑。
每一个被收容脱险归队的官兵,对郭永镳负起收容责任的魄力永远感佩于心。所以,一到达醴陵市,三个营长和军官们即集款购买一面镜屏,记述收容经过,以收容队全体官兵的名义,送给郭永镳借表感激之情,并永留纪念。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人物事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