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寺,俗称北寺,位于中国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东北隅,于金代天会二年(公元1124年)僧善祥奉敕创造;该寺的主殿为
大雄宝殿,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重建,为金代原物。净土寺曾占地30余亩。
净土寺创建于金代天会二年(公元1124年),由僧善祥奉敕创造,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僧善祥重修。据
清代《应州志》载,净土寺原占地三十余亩,建筑分布在东西两条轴线上,西轴线南为山门,正北有八角五层
石雕舍利佛塔,塔北有天王殿、钟鼓楼,东配殿为观音殿,西配殿为地藏殿,北面是
大雄宝殿,后面是法堂;东轴线南端是禅堂,禅堂北院有东西配房,正中为念佛堂,念佛堂背后一小院为藏经楼,藏经楼院内还有东西厢房。但在一九六六年文革期间大部分建筑和
佛像被毁,仅剩大雄宝殿和配殿。
大雄宝殿为全寺主殿,
坐北朝南,也是
金朝原物,深广各三间,长15米,宽12米,平面略成方形,单檐歇山顶,上覆筒、板瓦,檐头镶绿色
琉璃瓦,
坡度较平缓。檐上斗拱疏朗,四角挑檐升起,呈柔和弧线,虽经历代修葺,尚存原貌。明间装隔扇门,次间下彻槛墙。殿内绘有
清代壁画,内容为佛、菩萨、弟子等,构图和技法具民间传统画风,手法熟练,技巧高超,后经补绘,虽失原貌,但仍有一定艺术价值。特别是殿内的天花
藻井,称为八门九星之天宫楼阁,全为木质雕刻。在复斗形的天花板上,以房梁分为九个格,即九个藻井,每个藻井中心为一个红色圆心,呈八角形,雕刻精细,色泽艳丽,是少见的
金朝珍品。
1933年秋,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考察
释迦塔时,将应县的佛宫寺释迦塔、净土寺内的“天宫楼阁藻井”和净土寺山门前的一对“披头散发”石狮称为“应县
三宝”。
净土寺所在的应县地处
桑干河中游,
大同盆地南端,属北温带
大陆性气候,受季风影响,四季分明,境内气候寒冷,年均气温7℃左右,一月零下9℃至10℃,七月23℃至24℃。春季干燥多风、夏季凉爽短暂、秋季清凉宜人、冬季寒冷漫长,因此每年的夏秋季节是最佳旅游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