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2月4日,
孙中山先生下了两道大元帅令。其一:“着将国立高等师范、广东法科大学、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合并改为
中山大学(后改为中山大学)”。其二:“派
邹鲁为国立广东大学筹备主任”。何春帆与
胡汉民、
汪精卫、
廖仲恺、
伍朝枢、
马君武、
孙科、李大钊、许崇清、
胡适、
陈韵、
熊希龄、
王星拱、
邓植仪、梁龙、
程天固等35人为筹备委员。
1928年起任第十一军司令部秘书长、副官长、新编第六师
少将师长。
1932年,一·二八抗战爆发,2月25日,校长
邹鲁和邓植仪、
陈宗南、何春帆、
薛祀光、
罗宗洛、
庄泽宣、葛定华、邓孝思、
何衍璇、
沈鹏飞、
徐甘棠等24名教授及部门负责人发起募捐援沪,学校在“一・二八”后成立学生义勇军办事处,何春帆任主任,3月,何春帆邀请十九路军
涂思宗师长来校,在大礼堂向受军训的全体学生演讲沪战经过。
1938年2月,任
连州市县长,曾主持重修著名古迹流杯亭。次年2月11日任广东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兼区保安司令。1940年1月调任广东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兼区保安司令,7月卸职,回中山大学任总务长。
何春帆(1893———1954.2),名开湘,连南三江(原属
连州市)人,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13岁在三江小学毕业后,同年8月考入
连州中学,次年8月考入广东
广东陆军小学堂。在校期间,接受孙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主张。1908年,经
邹鲁介绍加入同盟会。次年秋转入南京陆军小学就读。
辛亥革命爆发后,奉命参加上海武装起义,任光复军队长(连级)。民国元年(1912)8月到北京清河陆军第一预备学校深造。1913年6月,追随
江西省都督李烈钧举兵讨伐
袁世凯,失败后被袁氏通缉,遂东渡
日本避难,先后以官费资格就读于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备科、东京熊本第五学校、
京都大学法学部政治科。1922年5月毕业后,即返回
广州市参加
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同年秋至1929年秋,历任广州卫戍司令部军法处长、广东大学教授兼总务长、
鹤山市县长、
琼山区县长、南路新编第六师师长、李济深部
少将参议等职。1929年秋,因李济深将军被
蒋介石囚禁事件受株连,遭蒋氏通缉,被逼再次东渡日本避难。l931年夏,李济深被释放,始由
日本回国。同年秋至1936年间,历任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县长、
中山大学教授兼总务长、省政府参议等职。1937年10月至l945年秋的八年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历任国民党十二集团军少将参议、连县县长、省第五区(
潮汕地区)、第二区(
北江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中山大学教授兼总务长、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等职。任职期间,拥护“国共合作”政策,贯彻”抗日保乡、团结御侮”宗旨,参加对日作战。在教育事业上,于1938年呈请省府批准将县立
连州中学改为省立连州中学,并实行男女同校的改革;在1945年秋,设立
中山大学三江分教处,为教育事业作了有益工作。
1949年11月,
广州市临近解放,何春帆不愿意按照
蒋介石命令逃往
台湾省,但又害怕留在广州会遭受
特警人员的杀害,只好潜往
香港特别行政区,旋即迁往澳门。广州解放后,经中共华南分局统战部长饶彰风及故旧好友
杜国庠、李章达、丘哲、张文绪、许崇清、张显岐等人致函联系,于1950年1月11日回到广州。1951年3月8日,由中共华南分局统战部安排到南方大学学习,同年10月毕业后,由中共华南分局统战部安排工作。1954年1月,在连南公安局软禁审查。在审查期间,因年老体弱和身患重病,经治疗无效,于同年2月25日上午6时病逝。享年61岁。1985年11月,中共连南县委、县人民政府作出决定,为何春帆恢复名誉,并于1988年2月在
三江镇建立墓碑,以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