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县古称
铜鞮,公元前514年置县,自古即为人文荟萃之邑,境内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位于沁县二郎山的南涅水石刻馆内藏
北魏至
北宋各类
造像塔、单体造像以及碑碣等近千件,堪称我国目前最大的民间石刻馆。尤其是陈列在石刻馆内的各类造像石塔被誉为“中国之最”,不仅因为它质地精细,造型优美、奇特,内容丰富多彩,而且一幅幅画面故事生动感人,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今天研究佛教、美术、雕塑、建筑、书法等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实物资料,是我国难得的珍贵文化遗产。
1959年在沁县
南涅水村出土了一批
北魏至
北宋的佛教题材的民间石雕艺术品,分
造像塔、单体造像、铭文碑碣等1963年将这批石刻迁移至县城文物馆保管。因石刻数量可观、形制独特、塔繁、内容丰富,受到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的重视,1965年被公布为省级首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由国家拨款300万元修建新馆加以陈列保护。该馆建筑尊古建筑营造法式,修建一处砖木结构
民族形式的仿古建筑群,拥有各类殿庑楼阁廊门150余间。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其中展厅占4,000平方米。
陈列馆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南涅水石刻研究,已整理出版《石刻简介》、《石刻总录》、《南涅水石刻全集》三种约100万字。此外,还出版有《沁县宗教教育发展概况》、《沁县风俗研究》、《历代沁州官制及其行政演变》、《沁州文物志》、《沁县博物馆志》等。
中国民协十分重视对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弘扬,在我国第五个“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中国民协对
沁县的文化遗存和现状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听取当地有关领导的的汇报。大家普遍认为,这批珍贵的雕刻是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具有极高的保护和研究价值。
山西省长治市古代的雕刻艺术在全国雕刻艺术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而沁县的
南涅水石刻造像,更是声名远播。南涅水石刻造像馆坐落在山西沁县县城西南的笔峰山上。该馆又名二郎山石刻馆,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陈列面积3000平方米,其建筑风格为仿明清建筑,以中轴线坐北朝南分三所院落。即“群佛宫”、“铜碑林”、“万象馆”。馆内设“
西安碑林博物馆殿”、”
佛塔段”、“石峻殿”等,共有厅、堂、房、舍250间。北院的卷棚式碑廊内,陈列着各类碑碣及在
沁县各地征集到的历代寺庙碑、墓志铭等,共计101块。其中以晋代
陶渊明手书《拟古杂诗》12首石刻真迹为上乘之作,属全国罕见。
南涅水石刻造像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10月1日开放。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题写了馆名,镌刻在二郎山的崖壁上。
石刻多为平面正方形和锥形,每组由5~7块组成,每块石刻周围都雕有
佛龛,龛内有佛像。每龛内除一佛像外,还分别衬有数目不等的菩萨、僧侣、力士。造像或行、或立、或坐、或思,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佛龛用龙首和各种花卉图案装饰,有的垂首汲取,有的昂首欲飞,有的逍遥平视,有的怒欲吞云,有的嬉戏吐雾。
造像的衣着、形体、形态刻画得细腻、逼真、生动。
据碑文记载,这批石刻造像上自
北魏永平元年,下至
北宋天圣九年,积累了北魏、
东魏、
北齐、隋、唐、宋六个朝代的民间石雕艺术珍品,题材大多以佛教活动为主。造像多为石叠驿成塔形,即以四面开龛造像的方型石块叠垒成塔形,为国内稀有。石刻分为碑文石刻、造像
石塔、个体造像三大类型。
经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突出贡献专家,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袁运生推荐,南涅水石刻馆被中央美院选为美术素描实习基地,并且以中国传统雕塑的经典选入中国美术高等教育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