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抹,即宋代女子所穿的抹胸,为古代“亵衣”之一,亦为汉服的一种。贴身穿的内衣,较短小,也有较长大,著于外。用以固定乳部,并防风寒内侵,形制似一较宽的长巾,有白、粉等色,以帛或布等制成。在宋代用得颇普遍,宫中后妃、民间妇女、乐妓戏女等各阶层人皆用之。
“抹胸”一词正式见于
李煜的词《谢新恩》:“双鬓不整云憔悴,泪沾红抹胸。何处相思苦?纱窗醉梦中”。传说抹胸是
唐朝杨贵妃首创,即认为抹胸起源于
诃子,《唐宋遗事》载:“贵妃日与
安禄山嬉游,一日醉舞,无礼尤甚,引手抓伤妃胸乳间,妃泣曰:吾私汝之过也。虑帝见痕,以金为
诃子遮之。后宫中皆效焉”。
后世多以为“抹胸”即“肚兜”,实际上是误读。明清两代理学逐渐盛行,女性服饰变得保守,因此肚兜取代抹胸成为经典“亵衣”,以致清末民国时人们将二者混为一谈。肚兜是以方尺之布为之,用以防风。而抹胸则是裹在胸部的圈,绝非方尺之短。肚兜男女皆服,抹胸则是女性专用,主要是用于固定胸部。
历史上并无“宋抹”一词,而系随着近年来“华服”(汉服)复兴,宋代形制的抹胸又为人所热爱,且其与现代抹胸有显著区别,因此人们渐称之为“宋抹”。正如“唐诗”作为“诗”中翘楚而为人们津津乐道一样。“宋抹”常与“子“并提,作为宋代女子服饰的代表。
2003年出土于南京花山宋墓的抹胸,呈长方形,竖长50厘米,横宽116厘米,上部中间大有褶皱,两边系绳,带长51厘米,为绢质,轻薄坚韧,表面光泽柔和。经过七百多年,抹胸大部分颜色褪去,呈灰黄色,其实上面曾染了红绿黄褚等各种颜色。宋人的审美观崇尚自然淡雅,这件抹胸从色调到图案呈现出的便是简约清雅的风格,衣料表面只是用印花工艺装饰出细碎的黑色
菱形纹,并填以柿蒂小花相错排列,给人以古朴素雅之感。虽然外表不算“花哨”,但古人对衣物穿着的舒适度却很是讲究,比如抹胸四边均以印花绢贴边,贴身穿着很是柔软舒适。此外,抹胸左右两侧还分别设有一根系带,在穿戴时起到固定的作用。
同样是“内衣”,现代人与
宋朝人的穿法却有很大不同。在宋代,抹胸作为“女士内衣”并不是完全藏在外衣里不能见人的。据文献记载,宋代女子无论平民还是贵妇都喜欢内穿抹胸,外穿一件对襟窄袖的褙子,而且衣襟大都没有纽扣或绳带系连,呈自然敞开式,因此里面的抹胸会不时显现出来,隐约露出内衣之美。
明代抹胸仍沿宋抹形制。围在妇女胸前的围裹,名为“腰子”,是胸前胸后都有的,即使天寒时也有上身只服此者,露出肩臂和乳上部。面料主要为质地轻薄的纱、绫等。根据季节不同有冬季装和夏季装。当代抹胸即是以花山
宋墓出土的这件抹胸为原型,并有所创新。
宋洪迈《
夷坚志》:“行道之际,观者云集,两女子丫髻骈立,颇有容色。任顾之曰:小娘子稳便,里面看。两女拱谢。复
谛观之曰:提起尔裙。襕裙者,闽俗指言抹胸,提起者,谑语也。其一曰:法师作醮,如何却说这般话?”可见抹胸类似裙子,上系紧而下宽松,故“提起尔襕裙”就是要摸她双乳之意,为语言骚扰。
明代《
雍熙乐府》载词“后庭花”写男女幽会:“想着俺共宿蛟绡帐,香帷帘低,鸳鸯被紧收拾,我和你权时欢会,将衣袂高挂起,凤头钗卸的急,抹胸带权摘离,我和你似鸳鸯水上飞”。
元代《
山居新语》载:“十二日,内安康夫人、安定陈才人又二侍儿失其姓氏,浴罢,肃襟焚香于地,各以抹胸自缢而死”。能够让人自缢身亡,可见宋代抹胸比当有一定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