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合川中学,其前身名为“合宗书院”,明朝嘉靖年间(1531年),为纪念
宋朝理学大师
周敦颐而建,距今400多年。合川中学是
重庆市重点中学中单点办学规模最大的学校。学校占地3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9万多平方米。全校在职教职工471人,其中研究员3人、高级教师134人,
重庆市市级骨干教师28人。
2020年6月,重庆市合川中学被教育部认定为2019年全国青少年校园网球特色学校。
办学历史
清朝时期
合川中学,前身为“合宗书院”。合宗书院,乃明朝嘉靖年间为纪念宋朝理学大师周敦颐所建。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政府实行新政,将“合宗书院”更名“合州学堂”。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合州学堂”改名为“合州中学堂”。
民国时期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合州中学堂”改名为“合川中学堂”。1913年,“合川中学堂”改为“合川中学校”。
1923年,“合川中学校”改称“合川县立初级中学校”,改学制四年为三年。
1930年,建两楼一底的“树人楼”,内有会议厅、教室、办公室、寝室,其时可谓颇具现代化的综合大楼。
1933年,知名学者戴蕃任校长。定“博学、明辨、慎思、笃行”为校训,促进学生立身、立行,立言,逐渐形成浓厚的学习风气。
1937年,抗日浪潮席卷全国,“救亡图存,重教兴邦”,青年求学之风愈浓。
1940年,
合川区县城遭
日本飞机狂轰滥炸,学校迁至城西十五华里处白沙铺的龙游寺,师生因陋就简坚持教学。
1941年,左树屏任校长,不拘一格遴选教师,诸如地下共产党员、政界异已、公认名师等来校任教。左校长连续七年担任校长,为民国时期在任最长者。
1944年秋,学校开办
高中,始为完中,改称“
四川省合川县立中学”。
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学校迁回县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12月3日,合川解放。1950年,县立女中及小、太和、
钱塘镇两所私立中学并入合川中学。向文炤为校长。
1951年,合川中学改称“川东区合川中学”,县政府划地、拨款扩建校舍场地。
1953年,“川东区合川中学”改称“四川省合川中学校”。
1954年,在城西原私立华国中学旧址新建一所中学,暂名“合川新建中学”。
1955年,“
四川省合川中学校”更名为“四川省合川第一中学校”,“合川新建中学”定名为“四川省合川第二中学校”。
1957年,合川一中、二中制定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计划,制订了《教研工作条例》,教学教研进入了有序状态。
当年暑假,全体教师在江津一中参加“反右”运动,两校共6人被错划为“
右派分子”而遭受伤害。
1958年,学校组织学生参加
大炼钢铁、“四秋”等劳动,打乱教学秩序。
1959-1961年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学生大量流失,学校艰难地维持教学。
1960年两校将
高中毕业生集中于原合川二中,力保高三。当年高考上线率达60%,跃居江津地区第一。1962年,原合川二中被定为江津地区重点中学。1964年,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始。初见正常的教学工作,又转向了以阶级斗争为纲。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教师成了革命对象,教学秩序被彻底打乱,学校的档案、图书、仪器在武斗中悉遭窃毁。1969年才开始“复课闹革命”。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1977年冬,恢复了高考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合川一中、二中又振作起来,迅速将重心转入教学。
1980、1981两年中向高校输送了537名新生。
1982年两校高考上线共308人,原合川一中被
四川省政府定为四川省重点中学。
八十年年代,合川一中、二中共为高校输送了3701名新生,教师共发表教科论文370余篇,累计80多个班级评为县(市)以上先进集体,21名教师受到省(市)表彰,连续七年被评为省、市的田径传统项目学校。
九十年代,为了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学校着力抓了“两支队伍建设”和“三项改革”,实施了“四个工程”,以逐渐实现“一流管理、一流设施、一流师资、一流质量”和“校风正、教风好、学风浓、质量高、上台阶”的目标。
九十年代,学校获“全国群体先进单位”等国家级奖6次,获“校风示范学校”和“
重庆市精神文明单位”等省级奖65次。高考上线共6853人。
2001年8月,经重庆市教委批准,原合川一中、二中正式合并,组成一所新型的重点高完中。
办学条件
办学规模
学校占地3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9万多平方米,有137个教学班,其中
高中89个,初中48个(含凉亭校区初二15个班),学生8000余人。
师资力量
学校在职教职工471人,其中研究员3人、高级教师134人,重庆市级骨干教师28人。
文化传统
• 校训
爱、诚、博、志
学校荣誉
2020年6月,重庆市合川中学被教育部认定为2019年全国青少年校园网球特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