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说书,又称子书、沪书、农民书等。浦东说书
说唱并重,注重情节,节奏较快。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曲目有《
施公案》《包公》等。浦东说书发源于
上海市浦东,流布于上海市郊全境及
浙江省平湖市等地。2008年6月14日,上海市浦东新区申报的“浦东说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59。
历史沿革
浦东说书是钹子书的一支,有“小书”和“大书”之分。又说又唱、用钹子敲打的浦东说书,一般称为“小书”;只说不唱的浦东说书谓“大书”,又称沪书、上海评话。
浦东说书起源于宣传佛教的因果教义,生活在浦东的唱导法师手敲
小钹,用浦东语言、语音、语调,自击、自说、自唱,其内容都是佛法和经文,其旋律既汇集了浦东的山歌、
田歌、盐歌、渔歌,又融入了源于佛教音乐的莲花落,逐渐变成摆脱“梵呗”即传统佛教音乐的“因果调”,故浦东说书最初称为“说因果”或“因果书”,至今崇明和流传到
平湖市、
嘉兴市等地的浦东说书仍称“因果书”。
20世纪初光绪年间的《图画日报》曾载有“说因果画”,并题打油诗“手敲小钹说因果,口唱还将手势做,多人环听笑迷迷,只为乡音说得真清楚”。可见当初浦东说书已经吸引了不少观众,其表演环境不是在茶馆里,而是在街巷坊间;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颐安主人所著石印本《沪江商业市景词》记载:“茶每有说书人,海市蜃楼幻作真,一扇一瓯聊佐讲,偷闲争听味津津”,证明当时“说书”的环境已经进入小茶馆;“一扇一瓯”说明浦东说书的道具已经有所增添;“偷闲争听味津津”,一个“争”字道出听众之多。另据1936年《川沙志》记载,清朝
乾隆,
高桥镇就有浦东说书的书场了;
浦东新区《
三灶镇志》记载,清末民初,“三灶集镇上某些宽敞茶园,为招徕茶客,就邀请唱钹子书者增辟书场”;《
周浦镇志》曰,“此种
说唱特别盛行于抗日战争前”;《康桥镇志》《彭镇镇志》《坦直镇志》《三墩镇志》等对浦东说书都有相似的记载。
《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上海卷》编辑时,从老艺人以师承上推回忆的传人谱系看,浦东说书当始于
爱新觉罗·旻宁五年至十六年间(1825~1836),创始人为顾秀春。
1932年浦东有两个沪书行会组织。一个叫“大团开智社”。设在
南汇区大团镇;一个叫“上海永裕社”,设在
川沙县洋泾顺风茶园。那时
浦东新区说书艺人占领了浦东绝大部分茶园书场,在浦西南市老城厢也时有演出,抗日战争爆发后,两个组织因战乱全都解散。
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了“
上海市沪书改进协会”;1958年上海
浦东县建制时,成立了上海市浦东县沪书演出队;1961年浦东县建制撤销时,划归
南市区后改名上海市浦江沪书队;1978年,施春年受命复建浦东说书组织,并于1979年5月成立上海市春江沪书团;1987年上海市春江沪书团全体转业。从此,浦东说书职业演出团体不复存在。
艺术特点
演唱形式
浦东说书以浦东方言表演,用钹子伴奏,以醒木、折扇、手帕为辅助道具。传统的表演形式一般为单人坐唱,演员身着
旗袍,演出开始用竹筷敲钹子唱四句诗或词,再唱开篇,后说长篇正本,在长篇时开头也是唱一段,长篇以说为主,时有穿插唱。解放后经过改革,增添弦乐伴奏,并有群唱、表演唱等形式出现。
表演特征
浦东说书
说唱时敲钹子以渲染气氛,增加美感。钹子声的轻重缓急随着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感情的变化而变化,语言通俗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曲调唱腔
浦东说书的曲调朴素,节奏明快,有“长调”“慢调”“急调”“哭调”等。唱腔分“
西乡县调”和“东乡调”两大类,
松江区以“西乡调’为主,
川沙县、
南汇区等县以“东乡调”为主。浦东说书说唱并重,注重情节,节奏较快,原以唱为主,目前有说重于唱的。
瑞安鼓词一般以七字句为基础。
经典剧目
浦东说书书目大多是以说历史、论忠孝、赞侠义、讲尽忠报国、述因果报应为主要内容,解放后也有了一些改编和创作。
流行地区
浦东说书流行于
上海市松江,川沙、南汇、
奉贤区、
崇明区和
浙江省平湖市。
历史传承
流传现状
浦东说书的专业演员已不多见,这一民间
曲艺正逐渐走向衰微,急需加强保护传承。
保护措施
浦东新区北蔡镇正在逐渐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浦东说书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珍贵、濒临灭亡的浦东说书得以传承和保护。
2007年8月设立了浦东说书陈列馆,陈列馆集中展示了浦东说书过去和现在的历史文化积淀,展示了几百年来民间艺人辛勤劳动的智慧遗产,尽最大努力充实陈列馆的馆藏。陈列馆长年对群众开放,对参观者进行讲解,宣传浦东说书特色文化,让参观者更深一步了解浦东悠久民间
曲艺的历史,扩大社会影响。
2008年10月上旬正式挂牌成立
北蔡镇中心小学浦东说书传承基地,挑选35名优秀学生参加培训,配置专业老师授课,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小学生演出队能配合社区、学校在节庆期间进行演出,使浦东说书后继有人。积累两年多实践经验,浦东说书传承基地
上海海事大学附属
上海市北蔡中学于2011年4月授牌,使培训向高层次发展。
2008年12月举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浦东说书专家论坛上,
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
吴文科先生“以国家层面为主体,要打破区域壁垒,在上海全市开展普查与挖掘老艺人的人文资源,通过举办曲艺邀请赛等活动扩大社会影响,有效地保护浦东说书。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持续健康地发展”的讲话,对
北蔡镇“传承、保护、发扬”浦东说书,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
2009年和2013年,北蔡镇分别举办了
上海市国际艺术节“浦东北蔡杯”长三角地区
曲艺邀请赛,以加强地区文化交流,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打造北蔡文化品牌。来自上海、
江苏省、
浙江省等地的评弹、独角戏、绍兴莲花落、
湖州市三跳、浦东说书、锣鼓书、
瑞安鼓词、唱春牛等纷纷登台亮相,各领风骚,由北蔡镇文广服务中心选送的浦东说书《嫁女歌》《浦东婚嫁》《分段承包》等深受好评。
代表人物
石耀亮,1926年生,浙江
平湖市全塘乡秀明桥人。石耀亮曾在绸缎店当学徒,后拜师于民间艺人沈阿龙,学唱钹子书。沈阿龙先生说书语言诙谐,“外插花”故事多多,这对石耀亮后来
说唱风格、个性特色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大影响。后来,石耀亮说书跑码头离开平湖,来到了上海
金山区金丝年桥茶馆说唱《
三侠五义》,后又被邀请到
松江区的书场演出。解放后,被说书艺人推举为“
上海市沪书改进协会松江分会”组长。1963年起担任了
上海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1958、1960、1963年三度前往北京,两次参加全国
文代会,一次参加全国曲艺汇演。文革中遭批斗,于1982年7月14日病逝。
张桂汀,1922年生于南汇
康桥镇康桥,出身太保书、浦东说书世家。1936年,14岁的张桂汀随父学唱太保书和浦东说书,到处跑码头。他习惯在书中穿插佛理、放噱头、卖关子来吸引观众,所到的茶馆常常爆满。张桂汀一生心血倾注在作品《小八义》上,《小八义》一些主要人物都处于忠奸、善恶、美丑、是非的矛盾之中,在这些人物中,他倾注着自己从小闯荡江湖、坎坷生活的体验所产生的强烈爱憎。
北蔡镇文广服务中心成为浦东说书基地后,为了收集浦东说书影像资料,录下了张桂汀
说唱的《小八义》达23小时。
陆文仙,1931年生于南汇新场乡。陆文仙8岁时辍学,为供弟弟读书跟随父亲陆关福说浦东说书去跑码头。9岁时代替父亲上台唱《十二月名花》赢得满堂叫好。1961年,根据当时文艺政策,陆文仙被下放家乡劳动,从此不再唱浦东说书。
施春年,1936年生人,祖籍上海
川沙县。曾拜季凤山为师,季凤山在浦东说书艺术上是卓然独立的一家,颇有名望。施春年在说书中不断创新,除了武功几可乱真外,他又善于出噱头,将武打书与噱头有机地结合起来。他说的《飞马比双枪》作为短篇浦东说书,说40分钟,观众可以笑35分钟,而且都是“肉里噱”。1995年,浦南文化馆为施春年举办了浦东说书个人演唱会。
陈建纬,1960年12月生人,1981年4月考入
上海市春江沪书团担任演员,同年拜沪书艺术表演名家施春年为师。学习书目《
三看御妹》《海瑞》《
西厢记》等。近年来在社区、学校运用浦东说书的曲调,创作编排了许多优秀的文艺节目。她的表演风格以开篇和表演唱为主,嗓音圆润,表情丰满,说表细腻。2008年列入第一批上海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康毅,1960年2月生人,1980年7月由
川沙县文化馆
曲艺老师张少培推荐拜浦东说书艺人施春年为师。在表演上颇有其先生的技艺风格,在说、噱、演、唱中均见功力。说书口齿清楚,条理清晰,一人能演多种角色,模仿精准,既能说和唱,又能表演,会恰当地放噱,用眼神,面部表情和手势动作等多种手段来刻画人物。擅长现代短篇书目(评话)和表演唱,说表细腻,表情丰满。1982年,参加
上海市曲艺汇演,《一篮鸡蛋》节目获得
二等奖。在北蔡公社文艺小分队工作期间,经常下乡演出,受到了村民的热烈欢迎。2010年4月开始参与浦东说书传承基地的培训教学工作开展传承。2014年列入第四批上海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眭朝晖,1947年6月生人,1961年初中毕业后考入上海海燕滑稽剧团学艺,进团后即入
黄埔区戏曲学校学习,1962年
黄浦区戏曲学校停办后回剧团继续学艺,1964年转为见习演员、正式演员。80年代起从事群众文化辅导工作。2008年列入第一批
浦东新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入选非遗
2008年6月,上海市浦东新区申报的“浦东说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上海市浦东新区
北蔡镇文化服务中心获得“浦东说书”保护单位资格。
曲艺价值
浦东说书是
上海市土生土长的曲艺形式,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对于研究地方曲艺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