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虎鲨(学名:Carcharias taurus),又名戟齿砂鲛或戟齿锥齿鲨、欧氏锥齿鲨、
沙锥齿鲨,是一种生活在海岸海域的大型鲨鱼。它们生活在
大陆架上,从沙滩和水下礁石到深度约191米的海域。沙虎鲨的外表凶猛,有强劲的游泳能力,但它们通常保持沉静和游动较缓慢,除非受到挑衅,否则它们并不带有攻击性。沙虎鲨的头部尖锐,身体庞大,长度可达3.2米。它们的背部呈灰色,有
红棕色的斑点。它们的食物包括
硬骨鱼纲、
甲壳亚门、鱿鱼、
鳐总目和其他鲨鱼。沙虎鲨是一种相对温和和缓慢移动的鲨鱼,没有确认的人类死亡事件。在怀孕期间,发育良好的胚胎会吃掉其他胚胎,这种繁殖策略被称为
子宫内食肉,也被称为“吃兄弟”。沙虎鲨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极度濒危物种。由于它们对圈养的耐受性,沙虎鲨是公共水族馆中最常见的大型鲨鱼之一。
欧氏锥齿鲨体延长而粗大,呈纺锤形。头宽扁而长,
吻部狭小而低平,前端尖。口大,腹位,深弧形;有唇褶,上唇褶在唇的里侧,较细。齿大小不匀,锥形而裸露;上颌每侧各22枚,下颌每侧各20枚,均无正中齿。下颌短而窄。眼小,侧上位,近圆形;眼间隔宽平,约等于吻长。鳃孔每侧5个,宽大,后2个相距较近,最后1个近位于
胸鳍起点前。尾部较长而侧扁,略小于头和躯干之和;尾柄短,高约为长的1.2倍,无侧突,尾基上方具有1凹洼。
背鳍2个,分离。第1背鳍位于体背中间稍偏前,第2背鳍起点位于腹鳍末基稍后背上;两鳍近同形同大,前缘后倾,顶角钝圆,后缘凹入,下角稍尖突。胸鳍宽大,前缘浅弧形,外角和里角钝圆,后缘微凹。腹鳍略呈方形,位于两背鳍中间稍前下方,外角钝圆,后缘平直,里角钝尖。臀鳍起点位于第2背鳍基底中部稍后下方,末端距尾基较近,两鳍近同形同大。
尾鳍宽长,尾椎轴微上翘,上叶狭长;下叶前部呈三角形突出,中部低长,与后部之间有1缺刻,后部似小三角形突起。体黄褐色,具有不规则锈斑,腹面淡灰色。各鳍均有
锈斑蟳,边缘黑色。它们一般长3.2米。
雄性沙虎鲨长约2.1米时达至性成熟,而
雌性则要2.2米长。于2007年8月,在澳洲的西南岩地就发现了一头白化的沙虎鲨。
沙虎鲨一般都会在海岸区域,水深60至190米处聚集,更深的地方亦有发现它们的踪迹。它们在白日会躲在洞穴中,于夜间出外猎食。日间它们表现得很懒洋洋,而夜间则很活跃。沙虎鲨是唯一一种会吞下及储存空气于胃部的鲨鱼,以控制其浮潜。沙虎鲨的食物主要有
硬骨鱼纲(包括大海鲈)、其他鲨鱼及𫚉鱼、鱿鱼、蟹及龙虾。主要食物为小型鱼类、
头足纲。通常无攻击性,在没有被激怒时没有攻击性,但已知会咬游泳者,并对有鱼叉的潜水员具有攻击性。
沙虎鲨是
卵胎生的,即母亲会怀有从卵中孵化的幼鲨。
雌性有两个
子宫。在子宫中的幼鲨会互相
捕食,所以每次约6至9个月的妊娠期都只会有2至4头幼鲨出生,出生后的幼鲨已有优越的猎食本能。这个过程称为子宫内
同类相食,使它们在接近灭绝的情况下仍很难大幅增加数目。故此有科学家计划替沙虎鲨进行人工受孕及孵化幼鲨,以增加它们的数目。另一项计划则是从子宫中取出幼鲨的胚胎,以避免同类相食,并进行人工妊娠。
沙虎鲨的数量在近几十年急速的减少,尤其在1960及1970年代。经过达20年的保育后,其数目仍然在减少,在东澳洲就只余400至500头沙虎鲨。不过有些科学家就认为计算沙虎鲨数量的方法有所限制,有指自1984年起,沙虎鲨的数目已经回升至1000、2000或6000头不等。每年有超过一百万头鲨鱼被杀,包括因海上捞网、副渔获、复仇、防鲨网、商业及消闲活动、浮潜打鱼等而被杀。但有指由于沙虎鲨是受保护的物种,浮潜打鱼等应该对其没有影响。主要原因是副渔获及商业活动。加上沙虎鲨的迟熟及低生殖率,使问题更为恶化。防鲨网亦不幸地造成过百头沙虎鲨的死亡。另一种危害是来自沙虎鲨的鳍,在被捕获后,它们往往被割去鱼鳍作为
鱼翅,然后放回
海里,任其自灭。这种方法在很多国家都是被禁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