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效应(Mediated Effect)也称间接效应(Mediation Effect),是
英国化学家英果尔德提出的学说。该效应描述了在影响某一结果的过程中,除了直接因素之外,还存在一个或多个中介因素。这些中介因素在成因和结果之间起到了连接作用,成因通过影响中介因素来进一步影响结果,形成了一条或多条间接的影响过程。
中介效应于1925~1930年间由英果尔德(C. K. Ingold)提出相关论述,用以说明用经典
结构式不能圆满地描述的某些分子的
化学行为。他认为在常态下具有不饱和体系的分子中存在着
电子转移,由这种电子转移所产生的效应称为中介效应。中介效应的分析已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管理、社会等多个领域,相关假说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的心理学研究。
有机化合物结构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学说。中介效应,它指的是X对Y的影响是通过M实现的,也就是说M是X的函数,Y是M的函数(Y-M-X)。考虑自变量X对因变量Y的影响,如果X通过M影响变量Y,则称M为中介变量。例如,上司的归因研究:下属的表现——上司对下属表现的归因——上司对下属表现的反应,其中“上司对下属表现的归因”为中介变量。假设变量已经中心化或标准化其中,c是X对Y的总效应,ab是经过中介变量M的中介效应(mediating effect),c‘是直接效应。当只有一个中介变量时,效应之间有如下关系:c=c’+ab,中介效应的大小用c-c'=ab来衡量。
中介变量( mediator) 是一个重要的统计概念,如果自变量X通过某一变量M对因变量Y产生一定影响,则称M为X和Y的中介变量。研究中介作用的目的是在已知X和Y关系的基础上,探索产生这个关系的内部作用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把原有的关于同一现象的研究联系在一起,把原来用来解释相似现象的理论整合起来,而使得已有的理论更为系统。中介变量的研究不仅可以解释关系背后的作用机制,还能整合已有的研究或理论,具有显著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如果变量Y与变量X的关系是变量M的函数,称M为调节变量。就是说Y与X的关系受到第三个变量M的影响。调节变量可以是定性的(如性别、种族、学校类型等),也可以是定量的(如年龄、受教育年限、刺激次数等),它影响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关系的方向(正或负)和强弱。
因果步骤法由Baron和Kenny ( 1986 )提出,其检验步骤分为三步。第一,X对Y的回归,检验回归系数c 的显著性,第二,X 对M的回归,检验回归系数a的显著性;第三,X和M对Y的回归,检验回归系数b和c'的显著性。如果系数c,a 和b都显著,就表示存在中介效应。此时如果系数c'不显著,就称这个中介效应是完全中介效应( full mediation) ;如果回归系数c'显著,但c'\u003cc,就称这个中介效应是部分中介效应( partial mediation)。中介效应的效果量( effect
开本) 常用ab/c或ab/c'来衡量。因果步骤法虽然被广泛使用,但该方法自问世以来,一直饱受争议。
系数乘积法由于直接检验中介效应ab是否显著不为0,无需以系数c显著作为中介效应检验的前提条件,可以直接提供中介效应的
点估计和置信区间,且Mackinnon的模拟研究也发现系数乘积法的统计功效优于因果步骤法,因此,系数乘积法逐渐得到众多研究者的喜爱。系数乘积法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中介效应的
抽样分布为
正态分布的Sobel 检验法,另一类是基于中介效应的抽样分布为非正态分布的不对称置信区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