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
湖南大学的二级学院
湖南大学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The 物理学 and Micro Electronic College of Hunan University)前身为湖南大学应用物理系,是湖南大学成立最早的院系之一。该院学科门类齐全,学科分布在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教育学三个一级学科下,涵盖理、工、教育门类。
历史沿革
湖南大学定名之初就设有物理专业;1929年湖南大学成立理学院,设数理系;1932年数理系分为数学系和物理系;1953年全国院校调整,湖南大学与中山大学、广西大学武汉大学南昌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的土建、道路、铁建、桥梁隧道等专业合并,成立中南土木建筑学院,物理系调至其他院校;1958年中南土木建筑学院更名为湖南工学院,物理专业恢复招生;1959年恢复湖南大学,同时恢复物理系;1965年湖南大学物理系再次停办,学校成立基础课部;1972年基础课部招收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1976年学校成立电子工程系,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划归电子工程系;1978年招收物理师资班,1980年学校成立基础科学系,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划回;1985年,基础科学系撤消,正式恢复物理系,并定名为应用物理系,下设应用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两个专业(1994年全国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改为微电子学专业,1997年再次调整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2006年10月应用物理系更名为物理与微电子学科学学院。
学科设置
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学科拥有3个一级学科,涵盖理、工、文科。凝聚态物理为湖南省重点学科。目前有凝聚态物理博士点;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教育技术学等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电子与通信工程和集成电路工程等工程硕士、物理教育和教育技术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凝聚态物理招收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其理论物理学科于1985年即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是湖南省最早的物理学学科硕士点。学院设有应用物理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基础物理系及大学物理实验中心等教学单位。设有微纳技术研究中心;介观材料与计算材料物理、光电子材料与信息材料、功能材料、理论物理、微电子学、现代教育技术及实验仪器、凝聚态物理等8个研究所。有应用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本科专业,并承办湖南大学李达理工科实验班。
学术研究
学院拥有“微纳光电器件及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持有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首席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纳米专项)等国家重点项目,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科研奖项,在JACS、NanoLett、Adv.Mater.、Phys.Rev.、Appl.Phys.Lett.、Small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
伦敦时间2015年4月6日,国际顶级学术刊物《自然》在线发表了 鲁兵安副教授等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快速充放电铝离子电池》。这标志着 湖南大学在《 Nature》发文实现零的突破。
重点实验室
微纳光电器件及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微纳结构与应用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教学成果
学院承担了全校基础课《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任务。大学物理是湖南省精品课程,大学物理实验中心于2005年获得湖南省示范实验室称号并授牌,物理演示实验室更新实验设备重新开放,深受学生欢迎。这些实验室已成为该院本科教学的亮点。本科教学多次获湖南省教学成果奖。
师资力量
根据“湖南大学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网站资料,学院有教职工93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2人,芙蓉区学者2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985”首席科学家3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4人,博士生导师12人,教授25人、副教授23人、讲师18人,教师中有国外经历的占总教师的40%;在读博、硕硕研究生247人、本科生700多人。
发展前景
在“加强基础建设,保持理科优势,推进理工结合,进入一流行列”办学思想指导下,学科建设发展迅速,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本科教育彰显特色,科研工作成绩突出。经过多年的建设,学院逐步形成了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的多层次、多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学术群体。学院坚持改革创新、重点突进、强化特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建设水平和综合办学效益,致力于将学院校建成在国际上有影响的、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开放式、研究型国内一流大学。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学科设置
学术研究
重点实验室
教学成果
师资力量
发展前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