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栋,1931年出生于莆田市城厢区,原籍涵江区白塘乡,笔名海燕。他的父亲曾经营布行并创办“庆乐天”戏班,但由于戏班遭土匪劫持而破产。黄文栋从小跟随父亲卖橄榄,在戏棚下的锣鼓声中找到了无尽的乐趣。他的外祖父林永连是一位民间乐师和傀儡戏师傅,发现了黄文栋的音乐天赋并传授给他相关知识。黄文栋的家庭多次搬迁,让他有机会接触到更多艺人,包括戏曲音乐改革者尚绪和民间乐师眇目,他们成为了黄文栋的启蒙老师。黄文栋在十三岁时居住的詹巷里,是县戏班改良委员会评估全县戏班的地方,这使得他能够不断扩展视野,提升音乐鉴赏能力。进入中学后,音乐老师蓝穗兰将他视为尖子学生,推荐他学习西方音乐。此后,黄文栋自学了大学音乐理论,这一切为他终身致力于音乐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物经历
早期经历
黄文栋的父亲曾在城里经营布行并开办“庆乐天”戏班,但在戏班遭到土匪郭楼古劫持敲诈后破产。黄文栋小时候经常跟着父亲挑着橄榄担到各个戏棚下售卖,戏棚里的锣鼓声带给了他无限的乐趣。他的外祖父林永连,被称为“十六孙”,是一名民间乐师和傀儡戏师傅,他发现了黄文栋的音乐才能,并有意传授给他相关的知识。在他十三岁的时候,他居住的詹巷里是县戏班改良委员会考核全县戏班唱腔和演技的地方,这让黄文栋的眼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提升了他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在学校期间,音乐老师蓝穗兰把他当作尖子学生来培养,并推荐他去教会学习西方音乐。之后,黄文栋通过自学掌握了大学音乐理论的知识,这些都为他日后投身音乐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职业生涯
1951年,黄文栋担任莆田县典型剧团的艺术指导,他在工作中将莆仙戏曲牌转化为简谱形式。尽管此前有人尝试过这项工作,但只是零星的尝试,并未在演出界得到广泛的应用。黄文栋有意让乐师和演员普遍使用简谱,并将其全面推广,从而改变了莆仙戏演员唱腔的传统传承方式,即口头传授、唱法随意、旋律不够严谨的局面。在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中期,虽然黄文栋主要在教育界工作,但他仍然积极参与戏剧界的各项活动。他利用业余时间走访各剧团,或者邀请艺人到家中交流,共向三十多位在职或流散民间的老艺人请教,收集、记录并精心挑选了1100首莆仙戏传统音乐曲目,最终编写成了《莆仙戏音乐》三册,其中的生、旦两册于1962年由晋江专区剧协莆田县分会内部出版。在这个过程中,黄文栋自己出资支付艺人们的交通、住宿和工资补贴,从未向政府申请任何资助。例如,莆仙戏《状元与乞丐》中丁花实夫妇乞讨时演唱的“乞丐歌”《南板》《礼曲》《海底鱼》《燕双飞》《美酒歌》《孝顺歌》等。黄文栋与萧祖植一起对其进行了调整和改进,使之成为舞台上常用的曲目。第三,在乐队编制和配器方面,黄文栋和萧祖植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引入了十番乐器四胡、尺胡、三弦的基础上,又添加了二胡、木大胡(俗称“和尚胡”)等多种中、低音乐器,从而使演奏的声音更加柔和、深厚,增强了表现力。
成就
1979年,黄文栋受上级委托,组织莆田县的老艺人排练了传统折子戏《张协状元》等多个片段,这些片段被中国艺术研究院录像录音。他还指导黄宝珍演唱《琴桃》《春江》《访友》等唱段,由中国唱片公司录制发行。黄文栋撰写的《黄宝珍唱腔艺术特色》一文被收录在《表演艺术家唱腔选集》中,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黄文栋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莆田市音乐家协会顾问、莆田县音乐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