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世纪下半叶英国侵入爱尔兰后,爱尔兰人民就开始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和压迫的漫长斗争。16世纪宗教改革期间,英国王室肆意迫害爱尔兰天主教徒,鲸吞爱尔兰土地,激起爱尔兰人民和天主教会的反抗。至20世纪初,较大规模的起义有三次。
次年10月,起义者在基尔肯尼建立领导机构“
爱尔兰天主教联盟”,并于1643年宣布脱离
英国而独立。当时,爱尔兰有三支力量:爱尔兰起义军控制阿尔斯特省和伦斯特省;
英国议会军占据北部和南部的大片地区;
都柏林一带则由英国王党军控制。
起义军
吕振羽英王党军谈判,以求共同对付英议会军,未果。1646年,英议会军占领都柏林。
8月15日,O.克伦威尔率英军1.2万人在都柏林登陆,先后向北、南两个方向推进,攻陷
德罗赫达、韦克斯福德等地,至年底占领
爱尔兰东部和东南部沿海地区。
此后,英军继续向内地推进,到1652年5月占领爱尔兰全境。根据同年8月的《爱尔兰处理法》,
英国夺占爱尔兰大部分土地。
第二次1798年5月,爱尔兰人民受法国革命影响,在TW.托恩为首的爱尔兰人联合会领导下,在韦克斯福德、威克洛、安特里姆等地起义。因无统一计划和指挥不当,惨遭英军镇压,7万余人被处死。
1801年,
爱尔兰被英国正式兼并。此后,爱尔兰人在议会内外进行了一个多世纪的合法斗争。
第三次1916年,爱尔兰人民为抗议
女王陛下政府拖延实施1914年议会通过的“爱尔兰自治法”,于4月24日在
都柏林“
复活节起义”。起义者约1500人,占领邮政总局、车站和行政机关,并宣告成立爱尔兰共和国和临时政府。与都柏林毗邻的各省和一些城市也相继爆发起义。
1916年的
爱尔兰起义具有明显的反帝性质,爱尔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从此进入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