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宝龙,男,1970年出生,籍贯浙江省临海市,现任上海水产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他在水产养殖领域的多个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包括鱼类的眼睛移动机理、先天免疫基因、河魨鱼河魨毒素产生机制等。
鲍宝龙于1991年毕业于浙江水产学院(现更名为浙江海洋学院)海水养殖专业本科。随后,他继续在上海水产大学深造,于1993年至1996年间攻读硕士学位,专注于鱼类学和鱼类生态学研究方向,最终获得水产养殖农硕士学位。2001年9月至2006年2月,鲍宝龙在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攻读遗传学博士学位,专攻鱼类发育生物学方向,并成功获得遗传学专业博士学位。此外,他还曾在2004年3月至2005年8月赴美国Auburn大学进行学术研究,涉及鱼类基因组和分子免疫学等领域。
鲍宝龙教授的研究涵盖了多个领域,其中包括鲽形目鱼类眼睛移动机理的研究,鱼类先天免疫基因的研究,河魨鱼河魨毒素产生的机制的研究,水产动物基因组学的研究,鱼类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生态的研究,贝类遗传多样性分析,以及鲽形目鱼类的系统发育分析等。他的研究成果已经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
鲍宝龙教授的主要成就包括系统地研究了斑点叉尾鮰抗菌肽、趋化因子家族基因的进化和表达;提出并验证了新的解释鲽形目鱼类眼睛移动的模型;探讨了利用福尔马林浸泡标本进行高阶元系统发育分析的可靠性;详细研究了多种海水鱼类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生态;对河魨鱼河魨毒素产生的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对乐清湾泥蚶的种群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截至当前,他已经发表了35篇学术论文,其中包含9篇SCI论文。他曾多次获得科研奖项,包括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上海市教育成果三等奖各一次。2006年,他作为主讲教师之一的鱼类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自1996年起,鲍宝龙教授开始主讲本科生的“鱼类学”课程,并逐渐扩展至其他课程的教学工作。他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开发了“鱼类学CAI课件”,并通过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提高了教学质量。这些努力使“鱼类学”课程分别在2005年和2006年获得上海市和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
鲍宝龙教授承担了多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上海市教委发展基金项目、上海水产大学校长基金项目等。他还参与了农业部“948”关键技术
引进项目,并担任多个项目的主持人或主要完成人。
鲍宝龙教授在其职业生涯中共发表了35篇学术论文,其中包括在Biochemstry Biology Acta、Molecular Immunology、Development Comparative Immunology、Immunogentic、Molecular Genetics and Genomics、Aquaculture、Fish \u0026 Shellfish Immunology、动物学报、海洋与湖沼、水产学报等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的文章。
鲍宝龙教授在科研和教学方面均有卓越表现,曾获得多项荣誉和奖励,包括
上海市水产学会优秀论文、
温州市科委优秀论文
三等奖、上海市
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浙江省科技进步
二等奖、高等教育上海市级教学成果三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