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的二级研究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原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成立于2004年7月,是北京师范大学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基地,是“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是北京师范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的挂靠单位。其前身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脑与认知科学研究所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认知科学与学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院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办人是董奇教授。
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原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的前身是2000年成立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认知科学与学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2001年成立的教育部神经科学与认知科学网上合作研究中心。
2005年初,科技部批准成立了“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2006年3月,实验室通过了国家生命科学领域的评估。2008年1月,以3T磁共振系统为核心的大型实验平台挂牌。2008年5月,科技部对实验室验收合格,标志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正式开放运行。
2011年,时任国际数据集团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Group,美国国际数据集团)董事长帕特里克.麦戈文(Patrick McGovern)捐资1000万美元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同建立北京师范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
2013年,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联合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以及麻省理工学院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等国内外协同单位成立了脑与学习协同创新中心。
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有:认知行为实验室、眼动(Eye-tracking)实验室、脑电(EEG/ERP)实验室、经颅磁刺激(TMS)实验室、磁共振脑成像(fMRI)中心、功能性近红外成像(fNIRS)中心、灵长目电生理实验室、分子遗传学实验室、光学成像实验室、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实验室、心理语言学实验室、神经心理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实验室和实验动物中心。
定位目标
以高级认知功能发展变化为主线,以“学习与脑的可塑性”为核心科学问题,围绕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机制以及特殊领域学习的认知与脑机制开展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为我国基于神经科学的教育质量提升、认知障碍矫治和人力资源开发等提供依据,促进我国亿万儿童青少年的智力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提升我国人口素质和综合国力。
实验室将致力于建设一个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机构、一个面向国内外开放的实验平台、一个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一个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和一个脑科学与教育应用推广中心。继续为建立我国基于脑的教育、基于脑的认知障碍矫治方法、基于脑的人力资源开发产业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满足促进我国亿万儿童青少年的智力和心理健康发展、提升我国人口素质和综合国力的国家重大需求。
研究方向
实验室确立了五个研究方向:
1.基本认知过程与学习:以视觉学习的特异性和注意依赖性为突破口,揭示知觉学习的一般规律和这些规律所对应的认知神经机制。
2.语言认知、数学认知与学习:在母语和第二语言学习经验与大脑语言功能的可塑性、语言和阅读发展及其障碍,以及数学认知的基本加工过程及其障碍的认知神经机制等重要科学问题上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
3.情绪与认知的相互作用:探讨情绪等非智力因素是如何通过调控脑的高级认知功能,并进而影响学习的机制。以情绪对认知加工的调控为突破口,研究情绪产生与加工过程的神经机制,情绪与知觉、注意、记忆、语言及决策之间相互作用的神经机制,个体情绪调节的机制,情绪障碍及其对认知功能影响的神经机制,以及影响情绪的遗传与环境因素。
4.心理发展与脑发育:以基因-环境-脑-行为的整合思路研究个体心理发展、大脑发育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建立基础数据库,为认知障碍与心理健康问题提供诊断依据。
5.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学研究:以静息态脑功能成像计算方法与应用为突破口,从复杂网络、功能系统到脑局部三个空间尺度,开展核磁共振、脑电、近红外等一系列脑成像计算理论与方法学研究,并应用与临床研究,建设多模态脑成像的技术与平台。
组织机构
学术委员会
研究队伍
实验室拥有一支高水平的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创新研究团队,团队成员学科背景包括心理学、神经科学、信息技术、磁共振影像数据处理、磁共振医学和磁共振物理学等。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人、国家“青年”入选者4人。该团队在2007年获批教育部创新团队,为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合作研究提供了人才基础。
知名学者
林崇德
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教育学和心理学学部召集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首届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心理学会特别贡献奖获得者。
彭聃龄
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普通和实验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心理学报》副主编,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全国优秀教师。
董奇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兼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心理学科评议组组长、国家督学、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基础教育发展战略组组长、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攀登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总负责人。
毕彦超
“973”青年专项首席科学家,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Sackler Scholars Programme in Psychobiology奖、美国心理科学学会新星奖获得者。
边玉芳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核心专家,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统计与测量分会常务理事,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特约副主编。
龚高浪
现任《PLoS ONE》学术编辑(academic editor),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青年基金、Scopus“青年科学之星”(生命领域)奖获得者,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
贺永
现任国际期刊Front Hum Neurosci、J Alzheimers Dis, PLoS ONE和Brain Connect编委,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李武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认知科学与心理学专家组成员。现任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麦戈文脑研究院代院长。
李小俚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德国洪堡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现任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河北省计算机工业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脑重大疾病防治研究院特聘专家。
刘嘉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美国富布莱特研究学者,荣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院长、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师大磁共振脑成像中心主任。
舒华
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Journal of Cognitive Science》编委和《心理学报》副主编。荣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高等学校第一届教学名师奖、美国认知科学学会Marr Prize提名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舒友生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杰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荣获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赛洛菲安万特优秀青年科学家奖、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和中科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现任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院长。
陶沙
现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发展心理学分会副主任、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脑与教育分会常务理事。全国教育图书优秀图书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北京市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得者。
万小红
“青年”入选者。
王耘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核心专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儿童早期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全国家庭教育先进个人(2007)、第二届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银杏奖”突出贡献奖(2008)获得者。现任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暨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党总支书记。
吴思
现任Faculty of 1000, Neural Networks, Frontiers in Computational 神经科学, Cognitive Neurodynamics编委;中国自动化学会生物控制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
邢大军
“青年”入选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薛贵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青年”入选者、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中国教育学会脑科学与教育分会副理事长,《Cortex》副主编。
张鸣沙
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入选者。
张占军
现任北京师范大学老年脑健康研究中心主任,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
章晓辉
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与赛洛菲·安万特优秀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
周新林
北京师范大学SIEGLER创新学习中心中方负责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朱朝喆
现任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近红外成像研究中心主任、《磁共振成像》学术期刊编委,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科研成果
实验室在语言认知、数学认知、社会认知、心理发展与脑发育等方面布局了科学研究,承担了863规划项目、973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支撑计划课题、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重大、重点项目,以及美国自然科学基金、美国NIH项目、美国Spencer基金等国际合作项目90余项。
2014年4月30日,由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李武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南昌大学联合承担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学习行为发生、发展及异常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启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该项目是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的第一项973计划项目,是继承担973计划课题、973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后的一项重要进步。
实验室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人文社科奖、教育部、北京市和其他省部级科研奖励7项。实验室利用自身在全国范围内的领先优势和辐射效应,积极运用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促进了我国教育的科学化,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效益,尤其是在第二语言学习和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方面,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研究生培养
实验室建立了以“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从硕士到博士学位的完整人才培养模式,并构筑了与国内国际科研机构合作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支撑体系,为实验室整体科学教育实力的提升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实验室有博士点3个: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硕士点5个: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与教学论。其中,心理学为中国唯一的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20余人,硕士研究生50余人。目前,有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共计240余名,以及多名博士后、访问学者。2005~2009年期间,共有两名博士生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46人次获得北京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奖,1名研究生获得北京师范大学“校友金声奖学金”,3名研究生获北京师范大学“求是奖学金”,14名研究生被评为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毕业生。实验室为研究生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各种优质条件和广阔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派送多名优秀研究生到美国、加拿大德国等著名大学进行联合培养、攻读博士学位。
国际合作
实验室与国际知名科研机构、科研院所开展了广泛、深入、持久和实质性的合作,通过争取国家引智计划的支持,建立了国内与国外紧密合作的国际化研究团队,这些国际机构包括: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芝加哥大学美国西北大学密歇根大学、Banner阿尔兹海默症研究所、德国马普认知所、谢菲尔德大学等。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多个国际学术机构任职,与国外专家联合承担了多项国际科研项目,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20多位世界著名科学家对实验室的科学研究给予了积极评价,实验室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研究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目录
概述
简介
定位目标
研究方向
组织机构
学术委员会
研究队伍
知名学者
林崇德
彭聃龄
董奇
毕彦超
边玉芳
龚高浪
贺永
李武
李小俚
刘嘉
舒华
舒友生
陶沙
万小红
王耘
吴思
邢大军
薛贵
张鸣沙
张占军
章晓辉
周新林
朱朝喆
科研成果
研究生培养
国际合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