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恩塔
江苏南京的历史建筑
报恩塔也称大报恩寺琉璃宝塔,位于江苏南京,是大报恩寺之一部分。建造于永乐十年(1412年),宣德六年(1431年)竣工,该塔九层八面高78.2米,周身用五色琉璃构件堆砌而成,被称为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报恩塔是朱棣在“靖难”夺权之后,为了证实其继位合法性而兴建的工程。
报恩塔亡于1856年“天京事变”,2007年,南京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大报恩寺项目重建工作,并开始考古发掘。2012年,在琉璃塔的原址上建成了一座与原塔形似的“轻质玻璃塔”。2015年12月,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开园。
历史沿革
报恩塔是大报恩寺之一部分。大报恩寺系明成祖朱棣为其生母所建,报恩塔始建于永乐十年(1412年),宣德六年(1431年)竣工,历时20年。明朝灭亡,清朝初年,报恩塔一直保存完好,清朝的康熙帝爱新觉罗·弘历还为该塔题写过匾额。该塔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明清时代,一些欧洲商人、游客和传教士来到南京,称之为“南京瓷塔”,将它与古罗马露天竞技场亚历山大地下陵墓比萨斜塔相媲美,称之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观之一。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不久,英军士兵多次抢劫塔中的金佛、器物。1856年“天京事变”暴发,北王韦昌辉下令以火炮轰击塔身,最终引发大火,报恩塔变成废墟。
开发与保护
2007年,南京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大报恩寺项目重建工作,并开始考古发掘。2012年,在琉璃塔的原址上建成了一座与原塔形似的“轻质玻璃塔”。2015年12月,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开园。新报恩寺塔做成了轻质的九层塔,规模、形制、长细比与原塔近似。新塔架空在遗址上,既传承历史记忆又保护地宫;新塔平面轮廓与古塔八边形吻合又有所区别,通过层层收分、塔顶重构,以当代技术再造新塔古韵。新塔采用超白玻璃等轻质材料,外挑翼板经图案蚀刻、手工上釉,高温烧制、夹胶合片等多道工艺,把当代艺术玻璃与建筑幕墙技术相结合;塔基采用仿古法烧制的玻璃碎片与GRC板复合方式,再现新塔与古塔的历史关联与差异性。2013年,大报恩寺遗址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7月,被列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建筑特色
建筑形制
报恩塔九层八面,高达78.2米,塔内壁布满佛。自建成之日起就点燃长明塔灯140盏,每天耗油64斤,金碧辉煌,昼夜通明。外壁使用白瓷砖,每块砖上有一佛像,每层所用砖块相同,体量逐层递减。塔底层8面拱门之间嵌有白石雕刻的四大天王像,拱门装饰有龙、狮、象、童子等。拱门及塔檐均用五彩琉璃砖瓦修砌装饰。塔刹为铁铸九重相轮,相轮下之须弥铁座镀以黄金。刹顶冠以黄金宝珠,8条铁链垂拉于塔的8面垂脊之上,以稳定塔刹。铁链及檐角下的风铎总计达152个。塔之琉璃构件共烧制三份,一份用于施工,两份备用,有编号记录其应属位置。
建筑特点
塔有三绝,一绝,巨构殊形,高耸云日。宝塔九层八面通高78米,相当于26层楼房,每层檐角都悬挂铜制风铃,微风拂动,声传数里。二绝,通体琉璃,独步古今。宝塔主体砖砌“不施寸木”,其内、外表层全部用各种造型、各种颜色的琉璃构件榫合而成,成就了“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的美誉。三绝,长夜深沉,塔灯永明。每当暮色来临,塔身144盏棉花灯,彻夜不熄。
建筑地位
报恩塔在欧洲世界闻名开来始自1654年,当时荷兰人约翰·尼霍夫(Joan Nieuhof)受公司派遣来到中国进行访问,他的工作是作为素描画家绘制旅行途中所见的风景与各式建筑形象,而后由他的兄弟亨利·尼霍夫整理全部的见闻资料并编辑出版了《尼霍夫游记》,书中称赞了报恩塔的美丽,将其与“世界七大奇迹”相提并论,大报恩寺的信息与版画便在世界范围流传开来。受此影响,路易十四曾以大报恩寺为灵感,在凡尔赛建立了大特里亚农宫(Le Grand Trianon),著名作家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曾在《天堂乐园》中写道“我在那里围着琉璃塔跳舞,震得塔上挂着的铃铛全部叮当作响”。而后的16至17世纪,随着西方使者往来中国的频率增高,琉璃塔以其精美形式进一步流传开来,被称之为中国瓷塔(The porcelain tower of NanKing),并把它与万里长城一道作为中国在西方人心中的表征,代表了中国在西方心目中的美好印象,又与古罗马露天竞技场巨石阵等一道被称为中古世纪世界七大奇观之一。
相关活动
2023年5月国际博物馆日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联合文都云数字科技、原力数字科技正式发布大报恩寺琉璃塔数字复原成果,采用顶尖的数字建模渲染技术,首次尝试在数字世界里,以微米级精度高清复原明代大报恩寺琉璃塔。同时借助宝塔复原成果,综合运用全新的元宇宙技术,融合游戏叙事与虚拟现实交互方式,为游客打造了国内首个大型遗址数字重生VR全真体验项目——《宝塔奇缘》。
建筑评价
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非成祖开国之精神,开国之物力,开国之功令,其胆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塔上下金刚佛像千百亿金身。一金身,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之,其衣折不爽分,其面目不爽毫,其须眉不爽忽,斗笋合缝,信属鬼工。(明朝末作家张岱评)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开发与保护
建筑特色
建筑形制
建筑特点
建筑地位
相关活动
建筑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