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 129攻击机是德国亨舍尔公司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研制的一种螺旋桨单座对地攻击机,被称为“飞行开罐刀”。该机为单座单发下单翼气动布局,虽然飞行座舱狭窄、飞行性能差、
发动机不可靠、动作迟缓笨重,但强大的火力和装甲使它符合反坦克作战要求。1942年,Hs 129攻击机装备
德国空军,主要在
苏联前线使用,但损失很大。亨舍尔公司总共制造了879架Hs 129攻击机。战争结束后,
反法西斯同盟回收了Hs 129进行研究,
美国空军在此基础上自行开发研制
A-10攻击机雷霆Ⅱ,采用该机攻击战术,并加入全新电子科技,能够搜索目标和支援地面部队空中攻击支援。
简介
亨舍尔公司开发的Hs129专用攻击机因其强大的反坦克效能,被冠以“坦克开罐器”的外号。以Hs129B-3/Wa为例,装备两台
发动机,机身上覆盖着装甲,携带一门75毫米
加农炮。这种
强击机可以一直冲到距离敌坦克只有500米处然后开火。Hs129B-3/Wa每次出动只能携带12枚PaK40(每枚重25磅)
穿甲弹,飞行员被告知向每一个目标发射4枚炮弹,如果命中的话,PaK40穿甲弹强大的威力足以将敌坦克的装甲击穿。装备75毫米炮的Hs129B-3/Wa只生产了25架,其余大部分的Hs129装备的是20毫米、30毫米、37毫米加农炮。总体来说,Hs129并不是一种成功的攻击机,与斯图卡
俯冲轰炸机相比,Hs129虽然速度更快,但是机动性能要逊于后者,而且由于
发动机不够强劲,影响了它的战斗效能。
Hs129总共只生产了800多架,产量并不算高。在它所参加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斗中,16架Hs129与Fw190F一起,在贝尔果多附近攻击了一个庞大的
苏联装甲集群,Fw190F向
苏联红军士兵投掷杀伤性的集束弹药,而Hs129则在坦克集群上空盘旋,使用30毫米炮扫射苏军装甲目标。攻击持续了一小时,总共有50多辆苏军坦克被彻底摧毁。
设计与发展
20世纪30年代中期,人们普遍认为用航空器进攻地面敌人,并不比从地面上直接进攻划算,而且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事实也证明,从空中向地面进攻要比从地面进攻危险得多,尤其是当地面部队装备更新式的防空兵器或武器,这个问题就更明显了。在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航空器只是用于战略轰炸和扮演其他一些角色,它们的目标一般没有反击的能力。当需要解决具有高价值的点目标时,俯冲式
战略轰炸机通常是首选。
德国秃鹰军团在
西班牙内战中的经历,把这个想法推向前面。尽管装备看起来不般配,比如亨舍尔Hs123和
加农炮亨舍尔He112的武装版,但是驾驶员和装备都可以证明飞机即使不用炸弹,也是一件高效率的兵器。这些促使纳粹德国空军同意研发扮演进攻角色的航空器,并最终签署了研发一种新式“攻击航空器”的合同。
因为在战场上飞机受到来自地面的伤害主要是步枪和
机关枪的射击,因此需要在驾驶舱和
发动机周围加厚装甲,挡风玻璃也采用75毫米厚的防弹玻璃,因为这里也需要类似的防护措施。工程师们设想这种
军用飞机可以低空飞行,用机枪直接扫射地面目标,因此驾驶舱要尽可能靠近机头,以使驾驶员可以看见地面。最后一个要求,也是非技术性要求,却决定着设计方案的成败:帝国航空部(RLM)要求这种飞机只能装备其他设计方案中不太使用的“不重要”的低功率发动机,以便这种飞机不会对列为生产主力的战斗机与
轰炸机产生排挤作用。
最后四家开发商提出了三项方案,其中两项被认为有研发潜力故被入选,分别是:福克-沃尔夫公司的Fw189地面攻击机版本与亨舍尔公司的Hs29.
为了安装75mm火炮到Hs129B-2上,火炮Pak40L进行了部分修改。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安装了一个更大的炮口制退器以减小后座力,同时原先机械控制装填系统也改为电气动控制。修改后的火炮被重新命名为BK7.5。BK7.5射速40发/分,火炮初速达到932.7m/s,在1000m距离上以90°命中可击穿130mm厚的装甲,其圆鼓型弹仓内备弹12发,每发炮弹重11.8kg。一旦遇到紧急情况,飞行员可抛掉机腹下的炮舱进行迫降。
性能参数
技术数据
乘员:1人
机长:9.75米
翼展:14.2米机高:3.25米
最大起飞重量:5,250千克
性能数据
最大飞行速度:407千米每小时
最大航程:690千米
武器装备
1、2×7.92毫米(0.31),
MG 17机枪MG17
机关枪,后来的型号1943至1944年有2×13毫米(.51英寸)取代了MG-17MG131机枪;
2、上腹部架4×50公斤(110磅)炸弹碎片或30毫米(1.2英寸)的MK101穿甲炮在保形挂载
航空机炮吊舱;
3、100公斤的炸弹在翼下挂载。
战争经历
重型装甲对地
强击机,有“飞行开罐刀”之称。其中的“B”系列用两台缴获的
法国发动机。该机座舱狭窄、飞行性能差、发动机不可靠、动作迟缓笨重,但强大的火力和装甲使它符合反坦克作战要求。主要在
苏联前线使用,损失很大。一共制造879架。
当
德国联邦国防军发起闪电战的时候,他们绝没有想过需要类似于Hs129这样的飞机。
Hs129出现的直接诱因就是苏联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号功勋飞机
伊尔-2攻击机,苏联人因此毫不客气地耻笑Hs129是伊尔-2拙劣的仿制品并对其性能大加非难。确实,作为对地
强击机的典范,伊尔-2在二战中的表现无出其右。然而,如果我们客观地评价这两种飞机的话,就不得不承认,Hs129虽借鉴了伊尔-2的设计思路,但又有了新的提高,也是一代名机。因为,它的出现开了一类新型飞机的先河。没错,Hs129就是世界上第一种专用反坦克攻击机——六十年前的A10。
当
德国联邦国防军潮水般冲过
苏联国境的时候,他们第一回尝到了强击机的厉害。苏联人把攻击机称为强击机不是没有道理的——
伊尔-2攻击机在几十米的超低空疯狂扫射,集中配置的2门炮4支枪再加上少许炸弹作为配料,能够把地面上的任何目标变成屠宰场。想反抗它是如此困难,这种飞机简直就是装甲飞机。除非是炮弹直接命中,
机关枪子弹或是炮弹破片对它来说就是挠痒痒,战斗机和
高射炮对付它都没什么把握,对于一般的地面目标更是如入无人之境了。德国人被打得哭爹叫娘的时候才想起回头看看自己的空军——
德国空军也有
强击机呢!两个翅膀的Hs123,装有两挺机枪,还可以带200公斤炸弹。
亡羊补牢,1942年的时候,亨舍尔公司的新机出来了。这就是模样呆笨的双发攻击机,本文的主角——Hs129。该机强化了装甲系统,机头前倾以提供良好的对地视野,在机头和腹部集中配置了火力。德国人欣喜若狂,当即将它投入前线。现在德国人也有了敢于低空扫射,穿梭火网的空中怪物了。
几个月用下来,又不对了——这种飞机的
发动机太娇气了。当初研制的时候就是用在西欧温暖的海洋气候带的。现在换成
俄罗斯尘土飞扬的野战机场,滴水成冰的气候,它罢工了,从来也没有超过六十架飞机同时能够作战。最要命的是,当初研制的时候德国装甲部队天下无敌,设想用它来对付软目标就够了。谁料42年底战局急转,到处都是突破战线的
苏联坦克,地面部队狼狈不堪,到处都在叫飞机支援。偏偏Hs129的主火力,备弹30发的莱茵梅塔尔Mk101机炮,空有30mm的大口径,却打不透苏联坦克。
43年初,回炉的Hs129再上战场,这次简直是脱胎换骨。新换的30mm炮在机腹炮舱中,发射钨弹攻击坦克杀伤力极大。这时候的Hs129才算真正进入角色,立刻成为了战场上的救火队,四面出击,为稳定战场局势立下了汗马功劳。不过好景不长,随着春季的结束,
德军终于击退了突入的
苏联装甲部队,没有那么多坦克打了,现在各地又需要扫射步兵的普通
强击机了。于是又把反坦克
航空机炮拆下来,作为普通攻击机使用。
Hs129的经典之作是1943年7月8日在
库尔斯克会战中。当天一架Hs129在侦察中发现,一个苏联装甲旅穿过了防线,直扑德军侧翼,而正在进攻中的德军装甲部队甚至没有任何掩护兵力。该飞行员立即通报基地,
德国空军马上派出16架Hs129参战,采用4机一组对
苏联红军坦克轮番进攻,前一架Hs129发射完炮弹离开目标区时,第二架立刻跟进攻击,苏军坦克纷纷起火。协同作战的
FW-190战斗机大队则将苏军步兵炸得人仰马翻。德机弹药消耗完毕后就返回机场补充,然后再度起飞。当天,先后参战的各攻击大队从早到晚都在追击向北逃走的
苏联坦克。这支拥有80辆坦克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活着地逃进了树林里,半个月后才走出来。作为空军一手包办的胜利,这个战例作为空中反坦克战例的成功典范得到了军事界的一致认可。
随着后来苏联
重型坦克的出现,Hs129的火力不足以穿透新型坦克的正面装甲,于是又换装,50mm和75mm
大炮先后装备。换装了这么大的炮以后飞机变得非常笨重,加上本来速度就慢,出任务时太容易挨打,生存力急剧降低,结果得不偿失。
Hs129产量一直不大,在战争中使用还不如容克斯Ju87g广泛。对它的评论西方和
苏联完全是两个极端,但从它的外号“坦克开罐器”来看,德国人对它应该还是比较满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