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柳”于明朝弘治年间开始生长,树高13米,冠幅直径东西12.8米,南北10.5米。其被地震劈开的树干呈“V”形东西两半分离体,东半体胸围380厘米,西半体胸围330厘米。1920年12月16日,于当日发生的海原大地震造成大地扭曲、错位,哨马营的一颗古柳树在地震中因地表错动而被撕裂,左旋位移量达0.4米。古柳树虽遭摧残,但劫后余生。后来,这棵古柳被命名为“震柳”。
“震柳”的故事激励着
海原县的人们,战胜困苦,努力奋斗。2011年,海原县十三次党代会的工作报告里,首次把“震柳精神”写进去,并概括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号召海原各界学习发扬震柳精神”。
明朝弘治年间,在海原县西安乡营盘山山顶的“哨马营”生长着几棵柳树,有传说是
杨延昭的
拴马桩石雕,被遗弃在这里,后来长成为树。
1920年12月16日,于当日发生的
海原大地震造成大地扭曲、错位,将部分高地变低,也将部分
洼地变高,还使地质上形成的山沟明显地改变了走向。哨马营的几颗明代柳树,生长在干涸的小河床上,植根于
海原大地震地表破裂带左旋水平位错值最大地段地。其中一棵直径约1米的大树,在地震中因地表错动而被撕裂,左旋位移量达0.4米。古柳树虽遭摧残,但劫后余生,残躯吐翠,葱绿遒劲。后来,这棵古柳被专家确定为“震柳”。
“震柳”树高13米,冠幅直径东西12.8米,南北10.5米。其被地震劈开的树干呈“V”形东西两半分离体,东半体胸围380厘米,西半体胸围330厘米。两半体角约50度,树皮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如
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震柳””的底部树杆中空,在冬季观看如同枯木一般,在夏季长满绿叶后,又像团“绿云”一样生机勃勃。
“震柳”历经地震而不倒,其用顽强不屈的精神,激励着后来生活在
海原县的人们,战胜困苦,努力奋斗。2011年,海原县十三次党代会的工作报告里,首次把“震柳精神”写进去,并概括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号召海原各界学习发扬震柳精神”。
2016年,作家
梁衡来到海原县哨马营“震柳”遗址,而后,海原县根据梁衡先生的建议,对该遗址进行改扩建,建成哨马营“震柳”人文森林公园。
2019年8月8日,
甘肃省白银市政府高峰副市长一行7人,前往海原考察
12·16海原地震遗迹保护情况,海原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吴秉凯、地震局局长刘刚、县志办赵廷虎陪同考察。考察组首先参观了
地震博物馆,随后赴哨马营“震柳”等遗址进行了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