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皮蟒
分布于非洲中部及西部的蛇类
橡皮蟒(学名:Calabaria reinhardtii),又名橡皮蚺,是蚺科沙蟒亚科橡皮蚺属下的一种非毒蛇类,是该属的唯一物种。橡皮蟒身体细小,擅长潜掘地穴,主要分布于非洲中部和西部,以小型哺乳纲为食。尽管橡皮蟒曾被视为蟒科的成员,但学者古鲁格(Kluge, 1993)根据种系发生学的原则,将其分配为橡皮蚺属的成员。目前未有任何亚种被确认。种名“reinhardtii”是为了纪念丹麦爬行纲学家约翰内斯·泰奥多尔·莱因哈特(Johannes Theodor Reinhardt, 1816-1882)。
形态特征
橡皮蟒体型较一般蟒、蚺细小,普遍不会长逾1米。其头骨结构与一般蚺蛇不同,它们欠缺上颚齿之余,却有坚固的前额叶头骨。另外,其上唇缘位置亦没有具感温功能的孔洞(详见颊窝)。橡皮蟒能潜掘地洞,头部与尾部均呈圆钝形状,整体身型有如圆管。头额位置布有数片较大片的鳞甲。其尾部与头部外表相似,可能是一种用作迷惑敌人的扰敌自卫手段。体格强健,肌肉有力,双眼较伙细小,呈棕红色,瞳孔呈圆形。体色方面,橡皮蟒多以褐色或黑色为基调,有红色、黄色或灰色的小斑纹。尾部的小白环纹有时也能有效地引开敌人的注意力,让其头部的威胁可以减轻。
生活习性
栖息于热带雨林区的林床,能潜入软土中。卵生,可产2-4颗卵。橡皮蟒是一种地穴动物,但与其他蟒科蛇类不同,它是在松散的雨林土壤和落叶中挖隧道,而不是在沙土中。受到威胁时,它会将尾部作为诱饵,抬起并摆动,而头部则被压在地面上并用身体的一部分覆盖。如果这种策略失败,蛇会将自己缠成一个紧密的球,头部位于中心,类似于皇家蟒(Python regius)。
橡皮蟒以小型的鼠类为食,并会闯进一些小地鼠(如尖鼠)的地洞里找寻猎物。它们会窝伏在尖鼠的洞穴附近,静待成年尖鼠离去,然后一下子闯入鼠穴,将幼鼠捕食尽。橡皮蟒一般以缠压方式杀死猎物,有时也会以身体将幼鼠迫压至洞壁上以压死它们。如果一些地洞内门窝众多,橡皮蟒更能一次以身体过压死大量的幼鼠。
分布范围
橡皮蟒主要分布于非洲中西部的热带雨林地带,西起利比里亚、塞拉利昂,东至喀麦隆、中非共和国、加蓬刚果及刚果民主共和国,均能找到它们的踪影。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内,橡皮蟒则多出没于基伏湖一带的极东地带。根据学者Stimson(1969),橡皮蟒的标准产地为“黄金海岸”。
饲养
在适当的条件下,橡皮蟒在圈养中会茁壮成长。要求包括厚厚的有机材料用于挖掘和笼子温度为25-29°C(77-84°F)。尽管橡皮蟒偶尔会通过异国情调的动物贸易出现,但这种物种的圈养繁殖只有少数个人饲养者成功。这种物种的大多数标本是在其自然栖息地捕捉然后出口销售的。
繁殖
橡皮蟒是卵生的,性成熟的雌性会产卵。卵相对较大,每个重达50克(2盎司)。通常只产下一到两个卵,很少产下三个。然而,卵可能占雌性体重的一半。幼蛇在孵化后六周后孵化,并在孵化后两三天开始进食,通常是在它们第一次蜕皮后。
分类
虽然学者Schlegel(1848)很早便将橡皮蟒视为沙蟒属的成员,但一般的爬虫学家仍认为橡皮蟒属于蟒科。古鲁格(1993)根据种系发生学的原则,将橡皮蟒分配到橡皮蚺属中。在橡皮蚺属中,橡皮蟒被安排与橡皮蚺(Charina bottae)及玫瑰沙蚺(Charina trivirgata)并列,是为了强调此蛇类在旧大陆和新大陆之间的生物演变历史情况。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分布范围
饲养
繁殖
分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