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洲的猪笼草》(pitcher-Plants of Borneo)是安西娅·飞利浦和安东尼·兰博创作的关于婆罗洲猪笼草的专著。他们与皇家植物园和
马来西亚自然协会联合,1996年由自然历史出版社(婆罗洲)第一次出版。2008年,李乾加入进来共同对其进行了更新与大幅扩展而出版了《婆罗洲的猪笼草》的第二版。
第一版中的分类法是基于马修·杰布和马丁·奇克1997年的专著《猪笼草属(猪笼草科)的框架性修订》(A skeletal revision of
猪笼草属(Nepenthaceae))得出的。当《婆罗洲的猪笼草》发表时,这篇专著还在筹备中。而第二版中大部分是遵循马修·杰布和马丁·奇克2001年的专著《猪笼草科》中的分类法。这两版都投入了很大的篇幅来介绍猪笼草属植物的
植物学和园艺学历史。第一版中物种说明附带的水彩画是由苏珊·M·飞利浦(Susan M. Phillipps)创作的,第二版中,他们补充了大量由李干拍摄的原生地照片。第一版中包含了所述物种和自然杂交种的俗名;在第二版中部分俗名被去掉了。
第一版包括了32个物种、7个自然杂交种和一个未描述的类群(“
猪笼草属sp.”,现已被描述为
胡瑞尔猪笼草)。第二版则包括了36个物种,增加了
陈氏猪笼草(N. chaniana)、
法萨猪笼草(N. faizaliana)、
有腺猪笼草(N. glandulifera)、粗毛猪笼草(N. hispida)、胡瑞尔猪笼草(N. hurrelliana)、
宽唇猪笼草(N. platychila)和佛氏猪笼草(N. vogelii)。按照《猪笼草科》中的修订,一些出现在第一版中物种在2008年的第二版中被认为是同物异名:“N. borneensis”为
博世猪笼草(N. boschiana)的同物异名,“N. leptochila”为
刚毛猪笼草(N. hirsuta)的同物异名。大猪笼草(N. maxima)也被提出物种列表,因为其被认为并不存在于婆罗洲,所有类似的类群实际上为暗色猪笼草(N. fusca)。2008年的第二版中也认为“N. zakriana”是暗色猪笼草的同物异名,并认为“N. naquiyuddinii”是暗色猪笼草和两眼猪笼草(N. reinwardtiana)的自然杂交种。
分类学家简·斯洛尔(Jan Schlauer)在1998年6月的《
食虫植物通讯》中评论了《婆罗洲的猪笼草》。他认为:“这对于所有期望有一个关于婆罗洲
猪笼草属物种现有了解的最新评论的人来说是较为失望的”。但简·斯洛尔对其中的水彩画称赞道:“这提供了一个关于该物种非常准确的原生地景象”。简·斯洛尔总结道:“这本书对于业余
猪笼草收藏家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其不应用于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