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色人种
分布于大洋洲等地区的人种
棕色人种,又称澳大利亚人种,是按照遗传和体质为人类分类所划分出的一个人种,分子人类学研究证实了他们的遗传基因的独特性。一般来说,棕色人种包括澳大利亚土著人、美拉尼西亚人、巴布亚新几内亚人和维达人(原始澳大利亚人)等支系。棕色人种是大洋洲、南亚次大陆马来群岛地区最早的居民,过去曾广泛分布于大洋洲、东南亚及南亚地区,但是在南非白人蒙古人种到来后受到新移民排挤。只有美拉尼西亚人和巴布亚人仍是大洋洲岛屿的主要居民,其余人群仅分布在澳洲、南亚次大陆、南洋群岛部分偏僻地区的深山或沙漠里。
学说
在十九世纪,澳大利亚原住民被分类为黑种人。但是,由于面貌的不同,在二十世纪初期,新一代的研究发现澳大利亚原住民与非洲人种的区别。新一代的人类学学家,像卡尔顿·库恩(CarletonS.Coon),把澳大利亚原住民古利人和一些其它太平洋印度洋岛屿人归类于棕色人种。棕色人种皮肤为棕色或巧克力色,通常为长颅型,头发棕黑色并且卷曲,鼻子宽,口鼻部前突,胡子和体毛发达。当时,在东南亚挖掘的化石显示中石器时代的东南亚人骨骼类似于所谓的棕色人种。此后,一些学者认为在陆地的棕色人被蒙古人种同化,但是最新的分子人类学研究结果表明,残酷的竞争和替代多于同化。和白种人及黄种人比较,棕色人种基因较为多样化,体貌特征内部差异更大,在体质人类学法医人类学和古地理遗传学中,棕色人种(包括澳大利亚土著人、大洋洲美拉尼西亚人)组成了东南亚和大洋洲以及南亚部分地区的土著群体。Molnar等人的研究,将澳美人种(棕色人种)并称之为“高加索人种的基底”。包括莫尔纳在内的其他人类学家将澳大利亚-美拉尼西亚人种归类为“原始高加索人种”。
该群体包括巴布亚人、澳大利亚土著人、美拉尼西亚人和被归为“尼格利陀”的人口(印度洋群岛安达曼人、马来西亚塞芒人和巴特克人、泰国马尼克人、菲律宾埃塔人和阿提人)。
斯里兰卡的吠陀人和印度次大陆内陆一些皮肤黝黑的部落人口(一些说德拉威语的族群和说南极洲语的族群,如蒙达人)也被一些人认为属于混合的澳大利亚-美拉尼西亚族群,
澳大利亚人种除了巴布亚人、澳大利亚土著人、美拉尼西亚人和尼格利陀人之外,“澳美人种”通常被认为包括印度的各个部落,这与印度的原始居民安达曼人和萨胡利亚人密切相关。蒙古人种族群拥有澳大利亚人种血统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至少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如广西柳江遗址)以来,东亚(在东亚及其以南)也发现了具有南方美拉尼西亚/澳洲人种表型的体质,但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由于蒙古族人种的迁徙,这些体质大部分被混血取代了,这些蒙古人种可能是在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从西伯利亚地区或中国北部传播到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并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从事农业活动。
大洋洲人种一词属于19世纪人类学家试图对人类进行分类的一组术语。一些人声称,这些术语与过时的种族类型概念有关,因此现在可能具有攻击性。
《种族起源》(1962年)一书中,卡尔顿·库恩试图通过引入一个由五个不同起源的种族组成的体系来完善这种科学种族主义。根据声称澳洲人种拥有最大的巨齿的证据,托马斯·库恩认为这一群体是最古老的,因此也是最原始和落后的。库恩的方法和结论后来遭到质疑,并显示出“对人类文化历史和进化的理解不足,或者他将民族学用于种族主义议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洋洲人种”在人类学术语在一些学科中被避免使用。
四大支系
维达人
维达人(Vedda),又译作吠陀人,也称原始澳大利亚人,过去曾广泛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在白人与蒙古人种到来前,维达人是这些地区居优势地位的族群。现存维达族群最多的国家是印度,该国属于澳大利亚人种维达类型的民族有蒙达人、贡德人、桑塔尔人、霍人、卡里亚人、科尔库人、比尔人、布米吉人、朱昂人、萨瓦拉人、加达巴人、托达人等,总人口数千万,这些民族主要分布在印度的中部和南部。除印度以外,其他国家现存的维达族群有斯里兰卡的维达人、马来半岛的塞诺伊人和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库布人、爪哇岛的巴杜伊人、苏拉威西岛的苏托阿拉人。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维达族群都生活在条件极差的丛林沼泽地带,至今仍保持采集、狩猎生活,总人口仅数万人。维达族群所使用的语言受邻族影响较大,印度的贡德人使用达罗毗荼语系语言,斯里兰卡的维达人使用印欧语系语言,印度尼西亚的库布人使用南岛语系语言,蒙达人和马来半岛的塞诺伊人则使用南亚语系语言。
维达人的基因和大洋洲的棕色人种相似,但外貌有较明显的差异,一般认为维达类型是棕色人种中最早出现的,亚洲的维达类型人群迁徙至大洋洲后演化成为其他棕色人种,因此维达类型又被称为原始澳大利亚人。维达人的标准相貌为巧克力色皮肤,头发卷曲或呈波浪形,脸型较窄但并不长,眼睛圆而大,嘴唇较厚,鼻型较宽。与澳大利亚土著人相比,维达人身材普遍比较瘦小。
美拉尼西亚人
美拉尼西亚人(Melanesians)是太平洋西南部美拉尼西亚群岛的主要居民,包括所罗门群岛人、瓦努阿图人、新喀里多尼亚人、斐济人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美拉尼西亚人。广义上,美拉尼西亚人有时也用来当海洋棕色人种的统称。美拉尼西亚人受南岛语族影响较大,他们所使用的语言属南岛语系美拉尼西亚语族,包括斐济语、安布里姆语、利富语、莫图语、雅比姆语等。
美拉尼西亚人一般深棕肤色,头发卷曲,宽鼻厚唇,是所有棕色人种中五官最接近非洲黑人的类型。由于接受较多的紫外线辐射,一般赤道附近居民的皮肤和头发颜色都较黑。不过美拉尼西亚人是个例外,美拉尼西亚人具有非洲黑色人种之外最黑的皮肤色素,但同时却有5%到10%的人长着金发。
巴布亚人
巴布亚人(Papuans)是太平洋西部新几内亚岛及其附近岛屿上的主要居民,有700多种语言及方言,属孤立语系,称作巴布亚诸语言。巴布亚人普遍存在严重的蛋白质缺乏症,部分部族过去有食人习俗。新几内亚岛全岛都属于大洋洲,东半部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国,西半部曾一度是独立的国家,但独立不久就被印度尼西亚吞并,为印度尼西亚的巴布亚省西巴布亚省
巴布亚人通常脸型窄长,深棕肤色,头发卷曲,深眼眶,眉弓隆起,厚唇。鼻翼宽,但不扁平,部分巴布亚人鼻梁高而隆起,鼻尖带勾状,类似地中海人种的鼻型。沿海城市地区的巴布亚人一般属中等身材,高山部落中的巴布亚人由于蛋白质缺乏症的缘故导致身材矮小,身高仅5英尺左右,高山地区的巴布亚儿童迁到近海平原后可成长到正常身高。
澳大利亚土著人
澳大利亚土著人(AboriginalAustralians)是澳大利亚最早的居民,他们属游牧民族。在欧洲人占领澳大利亚之前,共有500多个部落,人数达七十五万之多,分散在整个澳大利亚。澳洲土著人大约有260种土著语言,属孤立语系,与世界上其他语言都很不相似。
澳大利亚土著人的基本外貌特征与巴布亚人相仿,通常为长颅型,深棕肤色,眉弓隆起,突颌厚唇,所不同的是澳大利亚土著人鼻子较为宽塌,头发多呈波浪形。澳洲土著人平均身高1.72米,属中等身高,身材一般比较粗壮。
专家研究
体质人类学
澳大利亚人种(英文:Australoid),俗称棕色人种,由ThomasHuxley在1870年的论著中最早定义,与高加索人种(Xanthochroid)、亚美人种(Mongoloid)、尼格罗人种(Negroid)并列为四大人种。Huxley还将地中海人种(Mediterranean)作为高加索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之间的混合类型。BellwoodPeter在1985年的论著中认为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的南亚蒙古人种包含较高比例的澳大利亚-美拉尼西亚人种成分。M.K.Bhasin在2006年著作中表示,澳大利亚人种可能起源于亚洲人种、高加索人种分化前的类型。
涵盖人群
澳大利亚人种包括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美拉尼西亚原著民、尼格利陀,有时也指斯里兰卡印度的维达人(Vedda)或者类似维达的人群。遗传学家Kashyap等人在2006年的论著中认为:其考察的54个印度人种种,有23个人群可以归入澳大利亚人种,其中主要为18个达罗毗荼语族、4个南亚语族(Kurmi、BiharKurmi、Juang、Saora)以及1个印欧语族Dhangar。
体质特征
澳大利亚人种在同其他三大人种相比,有着最粗壮的眉弓;通常为长颅型、黑色卷发、下颚粗大、突颌、巧克力色肤色、眼睛栗色或者黑色。
父系遗传特征:
1、澳大利亚:Hudjashov等人在2007年发表的论文中汇总了以往和本次研究中的澳大利亚样本数据4组,单倍体型为C4-M347、K*-M9、F*-M89、C*-M130以及R1-M173和O-M175,整体而言,C4-M347和K*-M94比例相对较高,其他较低。各单倍体型发生频度见文献附件。
2、巴布亚新几内亚:同样来自Hudjashov等人的论文,巴布亚-新几内亚人群的数据包含9组,单倍体型主要为K-M9的下游支系K5-M230、M-M4和未分类的K*,以及相对较少的C2-M38、O-M175等,但一些样本也有较高频度的O-M175。各单倍体型发生频度见文献附件。
3、尼格利陀(含安达曼)、达罗毗荼、维达等澳大利亚人种支系族群的父系遗传结构,请参见各词条内容。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学说
四大支系
专家研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