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原名:新来的县委书记,英文名:Tear-Stain),是一部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制作,李文化、
都郁执导,马烽、
孙谦编剧,李仁堂、方辉、杨威等人主演的剧情电影,于1979年在中国大陆上映。
《泪痕》是北影厂向
山西省作家孙谦、
马烽约的稿。该片讲述了“四人帮”被打倒后,省里派出新任县委书记朱克实来金县工作。朱克实到金县后,张伟为首的帮派小集团却不甘心交出实权,他们故意设下一项庞大的土石岭工程,以便缠住朱克实的手脚,使他不能开展正常工作。朱克实了解到土石岭工程既费财力又费人力,且不能马上受益,于是提议让工程下马。但是,他的意见遭到许飞雄的反对,双方矛盾正式展开。朱克实还了解到,原县委书记曹毅的自杀案有可疑之处。曹毅在“文革”中自杀,妻子孔妮娜疯癫多年,独生幼子曹坚坚流落街头,被“牛鬼蛇神”陶陶乐收养。朱克实从陶陶乐和一些群众处发现情况非常复杂,于是根据党中央的干部政策,恢复了原公安局局长吕明远的职务,两人互相配合展开调查。最终,朱克实为曹毅平反昭雪,孔妮娜也结束了五年装疯的痛苦生活,与儿子团聚。朱克实还果断停止了脱离实际的大型水库土石岭工程计划,批评纠正了“文革”时期形成的基层干部打骂群众的不良风气,给被错误时期批倒、打倒、贬职的一大批干部群众平反,干部官复原职的故事。
1979年,《泪痕》在中国
中国文化部优秀影片奖上获得优秀故事片奖。同年,《泪痕》获得了
中国电影华表奖的杰出影片奖。随后,《泪痕》于1980年获得第三届
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截至2024年12月23日,《泪痕》在
美团猫眼电影共获得7.9的评分。
剧情介绍
“四人帮”被打倒后,省里派出新任县委书记朱克实(
李仁堂饰)来金县工作。当时金县的代理书记秦刚(
李百万饰)正在医院养病,县委的实际工作由县委办公室主任张伟(
邵万林饰)和县委副书记许飞雄(方辉饰)等人主持。朱克实到金县后,秦刚马上从医院出来交接了工作,可是以张伟为首的帮派小集团却不甘心交出实权,他们故意设下一项庞大的土石岭工程,以便缠住朱克实的手脚,使他不能开展正常工作。
朱克实有多年基层工作经验,他了解到土石岭工程既费财力又费人力,且不能马上受益,很不受群众欢迎,起码不适宜在此时兴建,于是提议让工程下马。但是,他的意见遭到许飞雄的反对,双方矛盾正式展开。
朱克实还了解到,原县委书记曹毅的自杀案有可疑之处。
曹毅在“文革”中自杀,妻子孔妮娜(
谢芳饰)疯癫多年,独生幼子曹坚坚(郭小军饰)流落街头,被“牛鬼蛇神”陶陶乐(
张玉龙饰)收养。朱克实从陶陶乐和一些群众处发现情况非常复杂,于是根据党中央的干部政策,恢复了原公安局长吕明远(杨威饰)的职务,两人互相配合展开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他们首先查明县水利技术员魏新的妻子——县医院大夫苏婉并非死于车祸,而是被张伟等人杀人灭口。在朱克实的启发下,魏新明白了妻子的遗言,从照相簿里找到了曹毅的死亡鉴定书,证明曹毅是被张伟、许飞雄等人害死。
张伟得知罪行暴露,畏罪自杀。
最终,朱克实为曹毅平反昭雪,孔妮娜也结束了五年装疯的痛苦生活,与儿子团聚。朱克实还果断停止了脱离实际的大型水库土石岭工程计划,批评纠正了“文革”时期形成的基层干部打骂群众的不良风气,鼓励民间开展正常集市贸易,大兴调查研究,推翻假典型木村公社,给被错误时期批倒、打倒、贬职的一大批干部群众平反,干部官复原职等。
角色介绍
影片制作
创作过程
《泪痕》原名《新来的县委书记》,是
北京电影制片厂向
山西省作家
孙谦、
马烽约的稿。初时备受赞誉,被认为生活气息浓厚,人物刻画有深度。
《泪痕》中朱克实等人物形象鲜明。分镜头时,导演与厂领导、作家共同研究剧本,针对剧本线索多、事件欠集中的问题,决定不将其拍成公案戏,而是深入挖掘生活,展现党的好干部如何发扬革命传统。导演需进行二度创作,不能依葫芦画瓢,必须严格遵循剧本线索,向生活纵深开掘,使剧本得到升华。为此,剧组明确了几项原则:塑造一个心里装着人民疾苦、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书记形象,但要避免过度陷入案件;同时,要刻画多个农民和干部形象,避免单一主角。剧组探讨了两种拍摄风格,并决定向有戏剧冲突和明确悬念的方向靠拢。曹毅案件作为中心事件,需抓住主要线索。原剧本中严修文等角色的戏被删减,以集中刻画主要人物。在分镜头时,合并了部分角色,使事件更集中,人物关系更紧密。剧组确定“戏核”为
曹毅案件,通过朱克实调查此案推动剧情。土石岭工程作为“戏肉”,而曹毅案件则是“戏魂”。为找全剧总悬念,剧组选择了曹毅的遗孀孔妮娜,她的疯之谜是打开曹毅死之谜的钥匙。通过她悲惨的现状,观众会联想到她的过去,进而追根溯源,找到真相。这样的设置既保持了影片风格,又增加了悬念感。
影片拍摄
由于外国片、
香港特别行政区片大量涌入,国产片受冲击,《泪痕》也面临下马风险。厂里领导坚持为农民服务,决定继续拍摄。在
孙谦、
马烽及
山西省领导、群众的支持下,摄制组仅用三十天便完成外景拍摄。
角色塑造
为增强总悬念,《泪痕》剧组从服装、道具及整体造型上均作了强调。剧组对孔妮娜这一角色从剧本构思到银幕呈现,都倾注了深切的同情。基于这种情感,剧组根据孔妮娜心灵所受的重创,特意为她设计了一件道具:一朵红玫瑰。这朵
红玫瑰象征着孔妮娜与已故丈夫曹毅之间永恒的联系,寓意他们永不分离。同时,剧组也希望通过这朵红玫瑰,传达出孔妮娜对丈夫的哀思,并唤起观众对孔妮娜不幸遭遇的同情与关注。剧组在两分三十秒的长镜头中搭配了歌曲《心中的玫瑰》来倾诉着她的心声,此处理旨在让孔妮娜及同命运的人们回味悲苦,哭诉冤屈,诅咒大敌林彪及“四人帮”。影片通过孔妮娜的身世与亲子关系,逐步揭示
曹毅之死的主线,采用不断“提拎”的手法强化悬念。孔妮娜成为曹毅案件的象征,她的反复出现加深了案件的影响,引发观众深思与追问。在塑造朱克实时,剧组追求真实、生活化的表演,选定
李仁堂出演,他深入生活,将土书记的形象融入角色。在塑造朱克实时,《泪痕》剧组通过化妆、服装和道具烘托其“土味”。镜头运用上,特写强化情感变化,运动镜头捕捉行动与思索。开会场景避免单调,镜头随朱克实转动,服务剧情与演员情感。同时,剧组也捕捉演员最激情的瞬间,让观众自行联想人物形象,增强情感共鸣。这一切都是为了刻画朱克实的真实、魄力与政策高度,使其成为一个有血有肉、人民心目中的好县委书记。
《泪痕》追求“动之以情”,遵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艺术规律。创作者与演员需动情,才能感染观众。刻画角色时,着重情感的流露与表达,如朱克实的多面情感。将夫妻情、儿女情融入冲突,结构合理,表现高尚,令人感动。人物关系由情感与爱恨交织,理清情感线即明人物命运。重场戏首先是情感上的,需利用电影手段烘托、渲染、铺垫,使情感随情节发展达饱和点。孔妮娜这一角色在剧中戏份虽不多,却至关重要。她以七次出场,借玫瑰歌与两句台词,展现复杂内心。她的情感跌宕起伏,经历惊讶、观察至信任、感激的转变。面对审讯,她装疯卖傻,试探朱克实,直至其表态才震动。孔妮娜忘却装疯,进行激烈思想斗争,最终相信党的阳光。朱克实亲切称呼,她
泪囊炎面颊,爆发大哭,表达对党的深情。这场戏通过孔妮娜的哭诉,展现其多年冤屈与痛苦,以及愿望和理想。
幕后花絮
《泪痕》最初确定由
赵明执导,但影片尚未开拍,赵明便遭遇了车祸。因此,改由
李文化接手执导。
为了扮演好朱克实这个角色,
李仁堂跑了
山西省七个县,与好几位“土”书记结下了友谊,并仔细观察他们的言谈举止。
音乐原声
获奖情况
参考资料
上映信息
1979年,《泪痕》在中国大陆上映。
相关评价
媒体评价
《泪痕》在艺术构思上的新颖之处在于它描写了一个并未出场却至关重要的人物——前县委书记曹毅。朱克实作为曹毅的接班人,仿佛是曹毅精神的再现。这两个形象,一虚一实,相互映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金县的每一处山水,都似乎映照着曹毅的身影。众多重大矛盾,皆与曹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曹毅的冤情深深困扰着那些善良的老贫农,特别是姜大牛雪夜祭奠的那一幕,深刻地展现了金县人民内心的真挚情感。(《谈《泪痕》的人物塑造\u0026艺军》评)
《泪痕》在细节描写上不乏成功的范例。影片作者擅长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性格。例如,影片中有个基层干部邹小山,自己剃了光头,准备在三千会上受罚,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了他虽性格暴躁、有时会随意打人,但本质善良、知错能改的农村干部形象。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是女医生在曹毅所谓自杀诊断书上留下的明显泪痕,这一细节深刻描绘了女医生在帮派势力威逼下被迫出具假证的痛苦与矛盾,以及她既软弱又善良的性格。影片中许多细节还细腻地表现了人物的情感。如爱国归侨孔妮娜,因丈夫被迫害致死,自己又被打成特嫌分子,为了生存,她不得不装疯卖傻追打孩子。这时,影片巧妙地选择了“她打孩子不用拳头,不用脚,而是用
甘蔗”的细节,真实地揭示了她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再如,
元宵节之夜,朱克实在木村发现老贫农姜大牛在偷偷烧纸祭奠死去的曹毅,这一细节典型、真实且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党的优秀干部的深切怀念,以及曹毅在全县人民心中的重要地位。(《“泪痕”艺术特色三题》评)
大众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