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道振
周道振
周道振(1916-2007),无锡人,世居锡城西门外棉花巷,著名学者、碑帖鉴藏家。他潜心研究文徵明,其著作成为历史学领域的权威。主要著作包括《文徵明集》《文徵明书画简表》《文徵明年谱》《文徵明诗词全集》《行书大师——文徵明》和《唐伯虎全集》等。
关于周道振
有关周道振先生的文章:
(一)永恒的思念--纪念我的上海太外公--周道振先生
曾外孙女:杨艺舟(丫丫)
今天中午放学回家,听姥姥姥爷说上海太外公去世了。心里霎时间充满了悲伤...... 2001年暑假,那是我第一次看见太外公,也是我最后一次看见太外公!
那一年,我还小。才7岁。正是换牙的时期。太外公老了,也没有几颗牙了。但是他却童心未泯,每天吃饭时都跟我比速度。有一天,我牙疼的不得了--因为快掉了。所以吃的非常慢,他就赢得了胜利。太外公像个小孩子一样,顿时高兴的手舞足蹈,我当时笑着说他简直就是"幸灾乐祸!"从那件事发生之后,我就以一个小孩子的心态对太外公产生了好感,"老顽童"此话真是言之有理啊!
现在看来,太外公不仅与人为善,更重要的是他锲而不舍的精神。太外公去世后,我的舅爷爷(我姥姥的二哥)送上挽联一首:"持坚守白, 蜚声文坛;霁月光风,情驰衡山"意思是:持坚守白,意思是说太外公为人意志坚强,恪守原则。一生清白,耿介不拔。蜚声文坛,文坛不是指广义的文学界,而是狭义的,即指研究文徵明而言。我太外公从青少年起。就练文徵明的书法。因此他写得一手"文"体好字。他一辈子省吃俭用,购买。文徵明的书法真迹和文史资料。他对文徵明的研究堪称第一流的专家。学者.(被聘为《中国书法大全》一书的顾问)霁月光风,原意是指老祖宗周敦颐品格高尚,为人光明磊落,惠山脚下原有"光霁祠",是专门祭祀他的。我太外公原名周月霁,而太外婆叫张月尊,两人名字中都有"月"字。所以我姥姥家就有一栋楼叫"双月楼".,我太外公继承发扬了老祖宗的优良品格。情驰衡山,此衡山不是指湖南省的衡山,而是指文徵明号衡山。情驰就是指太外公一生钟情于研究文徵明。他退休后笔耕不已。编著出版了《文徵明书画简表》 《文征明年谱》《 文徵明诗词全集》等著作。还有多篇论文在《文化报》《书法》等报刊上发表。曾经有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日本内地的学者专程赴上海市请教太外公。太外公谢绝他们的馈赠。无私地向他们提供了他珍藏的文徵明的研究资料。我姥姥还告诉我:早在1985年,太外公就把绝大部分文徵明的书法。绘画真迹捐赠给了"无锡博物馆".
我了解了太外公的生平事迹。不禁对他老人家肃然起敬。他的猝然长逝,带给我们深深的悲痛。我们全家人永远思念他。怀念他,可亲可敬的太外公啊,你永远在我们的心中!
(二)他带着一丝“遗憾”离去——写在周道振先生逝世之后
著名学者、碑帖鉴藏家周道振先生,无锡人,世居锡城西门外棉花巷,1916年出生。其父周小农公是一位中医师,出近代名中医张聿青夫子门下。其兄周逢儒先生早年亦曾习岐黄之术,悬壶济世,后因民国政府“扶西抑中”,中医界备受歧视,遂弃医从商。然周家知书达礼,家风儒雅。他自幼受父兄熏陶,研习艺文,酷爱书法。由于敬慕明季文坛领袖文徵明之高风亮节,且对文氏书艺情有独钟,以至在青年时即早早萌生了要编撰其年谱、文集等学术著作的想法。从此,他的一生与文征明研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结下了不解之缘。
但是,做学问是一项十分艰辛的劳动。须知走上了这条治学路,就要耐得住乏味枯燥、就要耐得住清贫寂寞,否则很难有所收获、有所成就。这也是前辈学者常告诫青年学人要甘坐“冷板凳”的原因。
周道振先生解放前在上海铁行中做过小职员、在棉纱商行中担任过会计。解放后一度进机关工作。但在1958年受了业余潜心研究之累,被指责为“一本书主义”,下放农村劳动锻炼一年。回城后调入嘉定工业学校、上海建江中学等单位,直至1979年退休。
所以,终其一生,他从未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或图书馆、博物馆系统工作过,与从事学术研究的专业人员相比,他的治学条件和环境,无疑要艰难得多。
正因为如此,他治学中所遇困难阻力之多,付出之多,可以想象。他之最终能够实现初衷,完成文徵明系列研究,在学术上作出重要建树,应是他几十年坚忍不拔、艰苦努力、甚至可说是“苦志励节”的结果。
周道振先生的学术成就,集中体现在文征明研究和书法、碑帖艺术鉴定这几个方面。除历年在各专业杂志发表相关论文之外,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他所撰述的《文征明书画简表》(1985)、《文征明集》(1987)、《行书大师———文征明》(1993)、《文征明年谱》(1998)、《唐伯虎全集》(2002)、《文征明集续辑》(2002)等多部专著相继得到出版。其中,多达65万字的《年谱》,更是他毕生心血的结晶,此书造诣之深,如体例之完善、言事之详赡、取材之广博、考论之精审谨严等等,在在超越前人,且前后曾“六易其稿”,成书时间近乎半个世纪(初稿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已蒙我国著名版刻目录学家、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廷龙先生的赏识,愿帮助联系出版。他却自认为“读尚狭”而不敢答应。)堪称年谱类著作中的皇皇巨著。正是这一系列来之不易的丰硕成果,使他公认为文徵明专题研究的专家,奠定了他在这一领域中的突出地位。
为此,上世纪九十年代编辑出版《中国书法全集·文征明卷》时,当事者曾聘请他为该卷顾问。他提供的丰富资料曾嘉惠过许多慕名而来求助的海内外学人。而他在碑刻、碑帖鉴定研究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曾为苏州碑刻博物馆的筹建,为寒山寺复刻文征明书“枫桥夜泊”诗碑,为无锡马山祥符寺购藏《停云馆帖》流散刻石等等提供了许多具体的指导、帮助。这些情况表明,他在文博界也是不乏影响。
我有幸结识周道振先生,有了向他请教学习的机会,始于1987年。这一年,经无锡市文化局副局长顾文璧先生的牵线搭桥,他将自己历年节衣缩食辛苦收藏的明清碑帖84种230余册;明清名家书法绘画作品34件以及家藏文史类书籍424册捐赠无锡市博物馆。由于工作关系、兴趣爱好,我对他的这批捐赠品接触较多,也有一定了解。据我所知,碑帖中之《停云馆帖》、《晴山堂帖》、《寄畅园帖》、《汝帖》、《壮陶阁帖》等,都极具艺术价值或地方文献价值。目前,此类拓制较早且又完整无缺的善本法帖,已十分难得。书画中之文徵明墨迹《赤壁赋册》、《怀归诗册》、《雪赋、月赋合册》、《包东涧墓志册》等数种,鉴定后都定为国家二级文物。另外,赠书中一部题名为《宋氏丛集》的明万历刻本,因流传极少,在明清至今的相关著录中问题较多,大可供学术界作深入研究。尤为珍贵的是,收入此书的《燕闲部》一种,重见于《四库全书·竹屿山房杂部》,但缺失数页。而此本则首尾完整,正可补《四库全书》之缺。所以,周道振先生将这一批如此重要的文物艺术资料慷慨捐赠家乡博物馆,是对家乡文博事业的积极支持。充分体现了老一辈优秀知识分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弘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不计个人得失、乐于奉献的精神境界和品德风范。
在这以后,他和无锡市博物馆保持着经常的联系,除了信件往来,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每年清明节前后自沪返锡为亲人扫墓之际,他常常会来馆出现在我们面前,来探望大家,看看老朋友。或者去展厅参观一下新的陈列展览,或者查阅一些资料,从攥在手中的一只小布袋中取出纸笔,作些记录。留在大家记忆中的他,是一位衣装朴素、温文尔雅、和蔼可亲的老人,丝毫不像一位有名望的学者,更不像是对博物馆作过贡献的“有功之臣”。相反,在他临别时,博物馆每次想招待他吃顿便饭再走,都会遭到他的婉言相拒。甚至连派车送一下也不需,他总是以下榻之处不远为由而坚持要去挤乘公交车。无奈下我们只能陪着他慢慢向附近的公交站点走去。就在这样慢慢走去的路上,一次,他对我说了以下这翻话,他说:“袁先生,不瞒你说,我和家兄从小就向望着有朝一日能在图书馆或博物馆工作,只是一世无机会。唉,人的命运自己真的无法把握。”说完,微微摇头,我是笨嘴拙舌之人,当时,看着他略似伤感的样子,竟不知说什么安慰他才好。但是,后来在本部门开会时,我曾不止一次提起这件事,以此与大家共勉。想想周道振道先生对博物馆的向望,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自己的岗位,不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呢?
2007年11月上旬的一天,我接到周道振先生哲嗣周邦荣君的沉痛来信,信中说:“我父亲周道振先生不幸于10月31日,因心力衰竭抢救无效逝世,终年91岁。遵照父亲生前遗愿,他去世后不发讣告,待后事办好后,再致函告诉先生,敬请谅解……”
两天之后,同样已获知这一不幸消息的馆领导交代我,“要为周老去世写一篇悼念文章,在《无锡文博》最近一期发表。”是的,于公于私,我这篇文章是一定要写的。于公,周老对博物馆有贡献。于私,他是我的良师益友。当惠山北麓出土文徵明书墓志铭后;当东林书院工地新发现两方《停云馆帖》刻石后;当我要为无锡碑刻馆提供陈列设计方案后;当我约请他为《无锡文博》撰稿后……一次又一次的麻烦他,向他求教求助,他总是迅速、详尽地为我解答疑难、给予我的工作以有力支持。我非常感激他。
那末,我这里为什么说周道振先生是带着“遗憾”离去的呢?原因是,他还有一部重要手稿———《停云馆帖考》未能出版。出自文征明父子之手的《停云馆帖》,被誉为“明刻帖之冠”,在书法艺术和帖学领域内产生的巨大影响是众所周知的事。周道振先生一生以研究文徵明为己任,对于这部著名法帖的关注也花费了无数心血。他的这部著作,乃是在汇集多种不同拓本和明清各家成说的基础上,给予《停云馆帖》以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这一工作以往好像还没有人做过)其学术价值和重要意义也非常明显。若自己的重要成果不能公之于众,辛勤劳动白白付之东流,那末,这种遗憾是谁也无法避免的。
周道振先生虽然已经走完了自己的人生历程,但大家会时常怀念他,因为他是一位谦恭、善良、与世无争、清白做人的可敬老人。
最后,我祝愿周老在天之灵,这时正高高兴兴上班在图书馆或博物馆。
(三)悼念周道振先生
连着一个多月在外面搞调研,今日一进办公室就看到桌上一封来自浦东芳芯路周道振老先生家的信件,往日收到周先生的函件不是他老人家赠送的新著,就是佳节问候的贺卡,这次来函大概周先生又有新作发表了,拆开信封,不觉愕然:
尊敬的陈先生:
我父亲周道振先生不幸于2007年10月31日因心力衰竭抢救无效而逝世,终年91岁。
遵照父亲生前遗愿,他去世后补发讣告,待后事办好后再致函告诉先生们,望敬请谅解。
父亲生前在许多方面得到你的大力协助和支持,我铭刻于心并敬表深深的谢意。
周邦荣
与周道振先生交往已是三十年前的事了,此时我在古籍部善本库从事善本书流通服务,周先生刚从单位退休到图书馆来收集有关文徵明的资料。先生待人亲切,气度又温文尔雅,一口吴侬细语,往往整整一天呆在图书馆逼仄的夹层善本阅览室里,用铅笔(善本阅览不能使用钢笔、不容许复印)密密麻麻抄录着有关史料文献,字迹精细工整。那时夹层善本阅览室是大楼盥洗室改建的,水泥地瓷砖墙,没有空调没有电扇,冬天奇冷而夏天酷热,一整天坐在里面的周先生神若气定畅游于书海之中。先生每天总适时来到我们办公室,中午又匆匆赶回家吃饭,时间一长和先生熟了,我和王翠兰多次向他提出可在图书馆食堂用饭,我们能代购饭菜票,周先生婉言谢绝并告诉我们他放心不下卧病在床的夫人,他要回家照看后才能定下心来开始下午的工作。一度曾连着多日不见周先生,使我们颇为牵挂,再次看到时方知周夫人病故了,顿觉他衰老了不少 ------。
我在古籍善本流通岗位上工作的5年时间里,接待的读者几乎都是在文史哲领域专业岗位上工作的专家学者或者是些大学、研究院里文学、历史专业的研究生,象周先生如此非本职工作、完全出于个人兴趣爱好且如此投入于古纸堆里是不曾遇到过的。
周先生潜心研究文徵明,他著作问世成为该历史学领域里的权威、功成名就之时已是90年代了,此时我已离开古籍部,然周先生一直记得我这样一位小辈、仅为他提供过我岗位的最基本服务、似乎还有很多不到之处。每每新著出版,他总不忘赠送与我,新春佳节总会收到他的贺卡,翻阅周先生馈送的著作,看到相关的报道,周道振先生是名副其实的研究文徵明的权威专家,他先后出版的著作有《文徵明集》、《文徵明书画简表》、《文徵明年谱》、《文徵明诗词全集》、《行书大师——文徵明》、《唐伯虎全集》等著作,其中不少是和夫人张月尊共同署名的。更为遗憾的是尚有同样多的研究成果至今没有出版,如《文徵明书画资料》、《唐伯虎书画资料》、《停云馆帖考》、《双月楼帖目》等,文史研究者清贫艰辛淡泊名利的生涯可见一斑。
周先生生活清寒,只是一位70年代中期就退休的普通单位职工,然他一生省吃俭用,倾其所有购买了文徵明书法和绘画真迹,这些极具艺术史料价值并可给周先生带来巨大财富的文物,在他生前都无偿捐赠给了家乡的苏州博物馆
周道振先生的先人是宋代著名思想家,理学的奠基人周敦颐,这是我在信息检索中得知的,其传世名篇“爱莲说”是作者表明自己洁身自爱,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并对世间争名夺利者所表示的鄙视,其中的“出于淤泥而不染”正是周道振先生独步于尘俗之外,高超不凡品格风貌的真实写照。
周先生如此记得我使我深感欣慰,这是我34年图书馆工作的成绩,去年退休后曾和王翠兰商议要去浦东新区探望他,并也电话告知他了,然在一年之中,刚刚结束图书馆工作的王翠兰一会儿到日本、一会儿到澳大利亚,一会儿又去加拿大探望儿子,忙着出国旅游与探亲,当惊闻周先生过世的消息我们遗憾不已------。
周先生:我将永远记得您------ 。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关于周道振
参考资料